原文: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译文及注释:
嘉陵江弯弯曲曲,江畔有一池,明月虽然同在,但是人们却分别离开。
整夜光景悄悄地相思,两地的阴晴天气远难知。
谁能想到,有人在江边怀念我,正当我在池畔望着你。
今天我们共同交谈,才知道互相懊悔,不明白为什么多情的心先寄托在诗中。
注释:
嘉陵江:长江的支流,流经四川省。
曲曲江池:形容江河弯曲多变,池塘也是如此。
明月:指月亮。
虽同人别离:虽然月亮和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
一宵光景:一夜的时间。
潜相忆:暗自思念。
两地阴晴远不知:不知道两地的天气是晴朗还是阴沉。
谁料江边怀我夜:谁知道我在江边的夜晚思念着你。
正当池畔望君时:正是我在池塘边望着你的时候。
今朝共语方同悔:今天我们在一起交谈,才知道互相都有所悔恨。
不解多情先寄诗: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有这么多情感,只好先写下诗来表达。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诗歌的名字为《嘉陵江汉月夜忆元九》。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表现离别后的思念和情绪流露出他那颗深沉的内心。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述江池以及明月的美丽景象,来展现出离别后的惆怅之情。诗人观赏同一月亮的美景,但是他的心灵却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思念。
诗的第一联以“一宵光景潜相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深切念想;第二联“两地阴晴远不知”则强调出两人的距离和分隔之感,但带着微妙的希望和期许。整首诗以月亮为线索,将离别、孤寂和相思深情融合在一起,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联系起来。
在后半部分,诗人用“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表达了对旧友元稹的思念和歉意,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他的情感状态。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不解多情先寄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多情”寄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回忆和友谊的珍惜,也表现出他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总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人生苦短,珍惜当下、珍惜情谊的思想,体现出人们心灵中那份恒久的美好。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唐代著名诗人佚名为酬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所作。809年春,元稹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时,他极其思念白居易,整夜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望着圆月,追忆他们曾经在一起欣赏月亮的情景。于是,元稹在这样的抒发感情的背景下,写了这首七律《江楼月》,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思念和那份深情。
这首诗中,元稹用“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等语句,描绘出离别后思念之情。他真切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动和不舍,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友谊和美好回忆的珍视。这首诗把元稹内心的感情和外在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美妙动人的意境,展现出诗人执着思念的情感。
此外,在白居易的酬和中,他特别注明了这十二首诗均为因新境追忆旧事而作,不能一一曲叙。说明这些诗的创作背景都是在分别之后,对往日友谊的回忆和思念。这也表明了唐代文人士大夫间深厚的友谊与情感交流,这种情感和友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达出了古人柔软、温馨和无尽的情感。
创作背景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