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一作:随君)
译文及注释:
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听闻龙旗已经越过五溪。
我将忧愁之心寄托于明月,随着风儿一路向西,直到夜郎之地。(随风一作:随着你)
注释:
杨花:杨树的花朵。
落尽:全部落下。
子规:一种鸟,古代常用来预测天气。
龙标:古代军队的旗帜,上面绣有龙的图案。
过五溪:越过五条溪流。
寄愁心:把忧愁寄托在心中。
明月:指明亮的月亮。
随风:随着风的方向。
夜郎西:指遥远的西方地区,也可以理解为“天涯海角”。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杨花落、子规啼鸣、五溪、明月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一首诗篇是李白对友人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所写下的慰问之作,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古代人情世故的认识,同时也显示出了李白深厚的诗歌才华。
在整首诗中,以“杨花落尽子规啼”为开头的句子,既冷峻地表现了季节的过渡,又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之感。接着,诗人通过“闻道”和“过五溪”的描绘,表达了对好友遭遇的惊叹和同情。最后,李白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并将这份思念和祝福随风送到了远方。
诗人运用独特的语言技巧,使得这首小诗具有了深远的意义,不仅是对王昌龄的关心,也是对传统文化中花、鸟、月等自然元素的借用,将自然与人文紧密地结合起来。诗中的“千里共婵娟,长风吹破玉笛声”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直观地揭示了友人之间的情感寄托与切磋交流。
总之,这首诗把李白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人文情怀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但表现出了古代诗人的风格特点,也成为了后世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在扬州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后所写下的慰问之作。当时,王昌龄被贬的原因并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只是因为他生活小节不够检点。由于贬官之事在古代被看做是一种耻辱,身处异地的好友难以相见,因此李白通过这首诗向王昌龄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作为开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引出对友人遭遇的关切和慰问。接着,诗人选择了“千里共婵娟,长风吹破玉笛声”的意象,抒发了从远方寄来的思念和祝福。这些诗句中借用了自然界的元素,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和情感,使得整个诗篇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人情世故的一面,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文人之间相互关爱、互相慰问的情感。在李白的笔下,友谊与思念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意味,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远行的忧虑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愁绪。紧接着,“明月”被用作抒情的象征,成为诗人寄托慰藉的对象。在中国文化中,明月往往与离别、思念等情感联结在一起,李白在这里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个意象。最后一句“君把秋思寄谁家?/独自凄凉江上村。”则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失落和孤独感。秋思指的是思念之情,诗人通过这句话暗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奈。江上村则是唐代湖南耒阳一带的地名,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总而言之,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助自然景物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李白对好友王昌龄被贬至边远地区的深深关切之情,也展现出了作者自身的孤独和无奈。这首诗以简短、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中外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赏析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