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夜书所见》拼音译文赏析

  • zhōu
    shū
    suǒ
    jiàn
  • [
    qīng
    ]
    chá
    shèn
    xíng
  • yuè
    heī
    jiàn
    dēng
    guāng
    diǎn
    yíng
  • weī
    weī
    fēng
    làng
    sàn
    zuò
    mǎn
    xīng

原文: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月黑时能看见渔船上的灯光,只有一点萤火虫的孤光。
微风吹动着波浪,星星散布在整个河面上。
注释:
月黑:指夜晚月亮不明亮。

渔灯:渔民在夜晚用来照明的灯。

孤光:孤独的光亮。

萤:萤火虫,夜晚会发出微弱的光亮。

微微风:微风。

簇浪:波浪拍打在一起的声音。

散作:分散成。

满河星:星星点点,布满整个河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诗歌赏析的主题是“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美”。这首名为《夜泊牛渚怀古》的诗歌共有20个字,然而它却准确地反映了作者查慎行对自然景色的细微观察力。诗歌中提到,在没有月光的夜晚,人们很难看清周围的事物。但由于微风吹拂,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倒影在水上,让作者看到了满河闪烁的星星。这表明,作者注重观察细节,善于从中发现美好。 此外,诗歌中还蕴含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即使只是一点微风,也能够散发出美丽的光芒,给人带来惊喜和愉悦。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去观察,就能够发现身边的美好之处。美不一定要大而全,也可以是微小而精致的。 在诗歌的结构和用词方面,作者巧妙地使用“散”字作为全诗的诗眼,用以描绘月光和渔灯倒影在水上的散落之美。这样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画面感和静谧感,仿佛自己置身当时的情景之中。 总之,这首诗歌展示了查慎行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力,表达了一个鼓励人们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的主题。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也可以发现美好,珍惜美好,享受美好。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绝句的诗人是查慎行,他在船上过夜时,观察到周围的景物,因此创作了这首名为“舟夜书所见”的诗歌。这些景物在他眼中显得异常美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在他旅途中观察和感受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对于这首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所处的环境是一艘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在这个空间里,作者可以静静地欣赏着周边的美景。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表现出了深刻的生命感悟和情感。这首诗描绘出的景象包括:天空的明月高悬,星光的熠熠闪烁;河流的宁静平和,荷花的香气扑鼻而来;蝉鸣的声音渐渐消逝,夜风轻拂,如此美丽祥和的场景使得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滋养。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借助了舟夜的特殊场景,通过对周边环境和感受的细腻描写,将自己的情感与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意境美感。这首诗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切热爱,更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看法和理解,同时也让读者们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赏析二——月黑见渔灯》 这首诗是查慎行所作的一首写景诗,通过对夜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细腻、独特的情感。 首先,诗人以“月黑见渔灯”一句入题,利用月亮的缺失和渔灯的孤寂落寞,交相呼应,构成了幽暗、凄美的氛围。这样的手法不仅传递出作者对于夜幕下深沉的思考,更使得读者可以直接进入到诗歌中,感受它所表达的世界,体验其中的情感。 其次,“孤光一点萤”一句,更是把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顶峰,用形象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渔灯的微光,成为了这一切里的唯一,也成为了作者自我寄托的符号。 最后,“微微风簇浪,散作千万缕”一句,则展现出了渔灯和微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这种变化,让那原本微不足道的渔灯,像是被吹出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勾起了作者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总的来说,查慎行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上的表达,构建了一幅寂静而又充满人性情感的画面。这样的诗歌,不仅传递了作者自身的情感感受,更让读者在其中找到了共鸣,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和坚韧。 赏析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查慎行、夜黑了、月光、渔船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BD%E5%83%8F)]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6%E6%88%90)]许多闪耀的星星。 注释: - 好像:似乎是,仿佛是,表示比喻或类比。 - 化成:变成,形容状态或情况发生了变化。 译文及注释详情»


查慎行简介: 查慎行(1650~1727)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他原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为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他晚年定居于初白庵,因此又被称为查初白。他出生在浙江省海宁袁花,享年78岁。 康熙四十二年(1703),查慎行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举成为进士。随后,他被特授为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他乞休回到家乡,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由于弟弟查嗣庭讪谤案,查慎行因家长失教的罪名被逮捕入京,次年获释放归。但是不久之后,他去世了。 查慎行的诗歌风格受到东坡、放翁等诗人的影响,并尝试注释苏轼的诗作。自朱彝尊逝世后,他成为东南诗坛的领袖。他的诗作主要收录在《他山诗钞》中。 总的来说,查慎行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