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信明是唐初著名官吏、诗人,生卒年不详。他出生于青州益都(今山东省益都)的一个世家之家。崔信明颇有文采,博览群书,思维敏捷,下笔成章。隋炀帝时,他曾任尧城令,后随着隋朝的覆灭,他的族弟参加了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面对这个局势,崔信明虽然多次被恳求投奔起义军,但仍然坚决不肯从,逾城而逃隐居于太行山。 后来,在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崔信明获得了任命,先是担任兴势丞,随后又迁为秦川令。他在担任官员期间,以清廉著称,深得人民信赖。崔信明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据传,他曾口吟诗篇,徐有庆弟子郑畋听到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成为《崔秦山集》。崔信明的作品内容丰富,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堪称一代才士。
华夏古代文化历史上,诗词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文人雅士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个性魅力脱颖而出。然而,有些人不仅以其才华闻名,还因个性孤傲,自视清高而备受争议。这样一位人物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字摛阳, 墨阳(一说眉阳),相传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他出生在富贵家庭,从小聪明过人,学富五车。王之涣以诗歌获得了不少成功,但是这个独特的文学才华也让他招致了不少非议。在王之涣的心目中,他自认为是高于一切的文学天才,比如他就自视比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李白、白居易、王之涣这些人都要高明。王之涣对自己的文学才华是有自信的,在文学方面显露了出来。
而如此傲慢自大的王之涣还有一个自负比较严重的地方:他信守着学术门度,以相对会学向为自豪。此举导致他在朋友中颇为孤立,更有甚者,遭到世人的嘲讽,讥为“玄门子弟”。这也正是他经常孤独漂泊,寻找已逝同门好友的原因之一。
虽然王之涣自负心强,但他为文学艺术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赞赏。他喜欢纵情吟咏,将自己框定在词和文学之中,不断探索文学艺术的奥秘,这种高于宗教追求的文学精神,也值得我们常思常想。
总之,王之涣虽然有些过于自信,但是其不断探索文学艺术的精神和对于文学艺术的执念,对于后人也是有所启示的,让我们从他身上汲取艺术上的灵感和生命上的力量。
历史评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