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藏,原名金乔觉,是新罗(今朝鲜)僧人。他早年曾经前往大唐留学,对汉学有着较深厚的修养,他所作的诗歌被收录进了《全唐诗》。金地藏的一生中,出生和逝世的具体时间还不清楚。但是,根据一些文献记载,相信其生卒时间在公元7世纪左右,他很有可能在唐朝时期来到中国学习佛法。金地藏穿着普普通通的僧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他却以自己的慈祥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金地藏在中国和我们国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金地藏的肉身被供奉在四川省九华山金地藏宝殿中,而金地藏的肉身所在的灵场,是中国四大佛山之一。其灵场千古,肉身塔万祀千秋,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金地藏是一位来自新罗(今朝鲜)的僧人,他早年曾到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因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金地藏回到了家乡,并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
唐开元七年(719年),金地藏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初抵江南后,卓锡九华山。位于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是他初上山的栖身之处。在九华山上,金地藏游历了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岭,同时也在这里提倡种茶、饮茶、从佛法,但不忘茶事,成为了“茶禅一味”的倡导者。
据《青阳县志》记载,金地藏于唐开元七年(719年)到中国安徽青阳县九华山授法,并实行农禅制度,披荆斩棘,择地栽茶。因为他在九华山携带茶种,开垦茶园,种出了一种名叫“金地茶”的茶叶,相传是从西域携带而来,茶味殊佳,因此倍受推崇。在金地藏作的《送童子下山》诗中,也能感受到他的对茶文化的钟爱,诗曰:“……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部竹栏骑竹马,惯于金地聚金沙。瓶添涧底休拈月。”
金地藏不仅提倡禅修与茶文化相结合,也注重自然生态与人类和谐共处。在他的倡导下,九华山上实行了农禅制度,并将茶树种在山坡上,使得茶树有机地生长。同时,他还提倡保护山林和水源,因此留下了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言论和行动。
可以说,在金地藏的推崇下,九华山上的茶文化日益繁荣。至今,九华山上依然有着茶园和茶艺馆,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金地藏所创造的美味茶品。
介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