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的生平

生平
顾况:文学家的传奇经历

唐代文学家顾况,其一生经历励志且传奇。他于至德二年(757年)登进士第,开始闯荡社会,为人们所瞩目。在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任润州刺史和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顾况入幕府担任判官,顾况因此受到了更多人民的关注。

贞元三年,得到李泌的赏识,被荐引入朝,担任著作佐郎之职。在官场中,他表现出英勇,刻苦的精神,因此深受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喜爱。然而贞元五年,恩师李泌去世,他也在此年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原因是被控“傲毁朝列”和“不能慕顺,为众所排”。此事让顾况备受打击和困扰,但他并没有灰心,反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

在贬途经过苏州时,顾况与著名的诗人韦应物相遇,并同行作诗。这件事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为顾况增加了不少知名度。贞元十年离开饶州时,他选择远离尘世,在东海附近隐居讲学,承担起了教育普及的使命。他对学生们的教导严格要求,让许多青年掌握了优秀的文学技能,并成为了杰出的文学家。顾况的这种无私奉献,彰显了他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总之,顾况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才华和努力,为他在官场和文学圈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虽然他在官场中历经了挫折和苦难,但他的信念和精神,让他超越了那些无法站稳脚跟的人,成为了世人铭记的传奇英雄。,推测他的生年应在开元年间(713-741年),卒年应在大和年间(806-820年)。在茅山定居后,顾况继续以诗文为生,与当地道士交往密切,深入研究道教文化。《仙游记》中所描写的景象,也与茅山的神仙传说有关。他晚年的诗歌题材以道家主题为主,有《茅山道士》、《药厂子》等作品,散文有《浮生六记》、《茅山札记》等。他的诗文创作,对后代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期间,顾况的政治生涯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两次被贬官,第一次是在763年辽东行台刘东明叛变后被迫辞去太常卿职位,第二次是在785年永嘉节度使庞宏叛变后被贬为洛州司马。但他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忠诚和正直,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在顾况的晚年,他更加专注于经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他曾创建过太学和私学,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不乏后来成为官员和学者的人才。他还在自己家里设立过讲学堂,每月定期邀请学生和有志之士来听讲。顾况一生著述颇丰,但今存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有《韵语阳秋》《太常礼》等。

顾况晚年生活简朴,常常穿着朴素的布衣,吃的是素食和杂粮,睡的也是简单的竹床。他秉持着节俭的生活态度,与时俗格格不入。到了晚年,他对政治的关注也逐渐淡化,转而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生活。他与妻子相濡以沫,百年恩爱,一生二人相伴,共度风雨。

直到顾况去世,他仍然是儒家道德的楷模和学术界的权威。他的一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儒家学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顾况简介: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留下诗文、画作。其诗以抒情为主,有《悲翁行》、《题西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