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迹斑斑:
他竟然挑拨刘希夷与其父亲的关系,说服其父向官府告发儿子的不端行为。刘希夷因此被逐出家门,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几年后,宋之问听说刘希夷已经去世,才想起这首诗的价值,但已无法找到原稿。他只好抄录了一份自认为是原诗的副本藏在自己家里。多年后,这份副本被一位书法家误认为是宋朝诗人的真迹,被拍卖高价而流传至今。而刘希夷的名字却被遗忘在历史长河里。这件事情给后人提了一个醒,诗歌之美应该抛开功名利禄的纷争,应该让它们自由自在地飞扬在天空之上,而不应该被某个人的私欲所束缚。琼州刺史。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在琼州刺史任上表现出色,被赞誉为能干有能力。后来他被调回朝廷,历任修国史、监察御史和集贤殿修撰等职务。
该诗的出现,被认为是宋之问为了迎合皇家、博取宠幸而改档案的明证,也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有文学评论家认为,这是唐宋散文的分水岭,开启了后来文学著作史上的“卖友求荣”现象。历任监察御史、左拾遗等职位。然而,宋之问的功名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他始终感觉到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875年,唐僖宗即位,宋之问再次陷入了困境。唐僖宗虽然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年轻皇帝,但他的政策却极为矛盾,不断地变化,这让宋之问感到非常不安。于是,他决定辞官回家,专心研究诗词和历史。
经过多年的努力,宋之问终于成为了一位文学大师。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倡导德行的思想,影响了很多后人。而他对历史的研究也为后人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可惜,他的一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幸福。他曾写下:“为僕射时眼中,哀怨欲断心魂;自知才浅事草草,焉能齐伯乐轮臣。”这些话,道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但他的一生,却也是一段传奇和感人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则天和杨国忠都对宋之问很信任,于是他很快就升迁为考功员外郎,负责清查府县官员的功绩、贡献等情况,以便武则天和杨国忠确定官员的晋升与降职。宋之问升官越高,就越放肆,逢迎谄媚之事也越来越多。
宋之问当时以写诗为长,他常常在诗里吹嘘自己的才华,捧着武则天、杨国忠的马屁。他也不忘给其他官员写几首赞美诗,给自己积攒人缘。
但这一番表现,却让士人和民间都很不满。他的行为被认为是肆无忌惮、没有廉耻和良心的行为。有许多诗人曾经创作诗歌,讽刺他过于谄媚和不可救药的谄媚天性。
宋之问最终遭到诛杀,不仅是因为他的逢迎谄媚,更是因为他对杨国忠的不忠。杨国忠曾经对宋之问说:“你看我是一般的官员,但你现在也是官员,只要你努力工作、踏实一点,也有可能超过我这个大官。”而宋之问却想借此机会向杨国忠表达自己的谄媚之情:“上苍降灾,止我一衣裳,也去求他宽严施与,却又求与多取。”杨国忠听了这番话,既惊又气,决定铲除这个忘恩负义的谄媚小人。最终,他被杨国忠赐死在监禁之中,谄媚之徒的结局可见一斑。
宋之问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汉族,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市),有一说是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一名少连,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诗文著称,其诗作深受唐代文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