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罗隐:唐代坚忍不拔的天才诗人
在唐代,有一位坚忍不拔的天才诗人,他就是罗隐。罗隐出生在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早年他考取了进士,但历经七年却始终不得中选。九年后,他自编其文为《谗书》,写他的经历以及悲愤的心情,但这却招致了统治阶级的厌恶。尽管一直奋勇顽强,罗隐还是铩羽而归,千百年来,他被历史称为“十上不第”的才子。
黄巢起义后,罗隐离开了京城,去到九华山避难。他在那里过了浪漫的一生,光启三年,他回到故乡,在吴越王钱镠那里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历任钱塘令。虽然罗隐的一生并不如意,但他却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诗中经常表达对生活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
罗隐的作品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以“醉赋”为代表的宴客作品,其二是以“春怨”为代表的爱情作品。罗隐的诗作,不仅表达了他自己的情感,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大众情感。他的《小池》描述了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的故事,它不仅一举获得了文学界的赞誉,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被誉为古代爱情诗歌的典范之作。
今天,罗隐的文学成就仍然被广泛地赞誉和颂扬。他对文学的贡献和他对文学创作的坚持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其诗中的那句话:“贫贱之知不可改,上流之识何足论。”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拒绝被庸俗的生活所束缚,一个对自己、对生命有极高追求的天才。也让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不过,罗隐对于自己的才华一直保持着信心,认为不需要靠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罗隐虽然没有进入官场,但他却在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的诗歌被誉为“清新秀逸”,以鲜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感染着读者。他的代表作《蜀道难》以其雄奇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成为唐宋文坛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篇之一。此外,他还擅长写随笔,其代表作《陋室铭》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罗隐的不顺利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他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呐喊和思考。他用自己的旷达胸怀赋予文学更深层次的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思想引导。他的文学成就虽然无法让他成为一名官员,却让他在历史上有了无法磨灭的地位。罗隐这种不拘小节,直言不讳的性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确实比较难以被接受。中国古代注重谦逊和尊重权威,而罗隐却主张直言无讳,这使得他在考试中表现的并不很出色。但这次他在上书中的表现确实令人佩服,他不仅直言人皆有忧患意识,即使雨水及时降临,农民仍会担心作物仍无法生长。同时,他还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和信仰,这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是很不寻常的。但是,皇上仍然没有采纳罗隐的建议,这也反映出当时中国古代官僚主义和封建社会中对官员的忠诚和服从要求非常高。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罗隐的诗歌以描写山水、抒发思乡之情著称,其中《题九华山石壁》、《九华山祠堂》、《九华山招隐》等诗作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九华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