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曾经引起历代学者热议。陈寿是一位古代重要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三国志》、《后汉书》等被后人传颂不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宝库中的瑰宝。
然而,《晋书·陈寿传》却对陈寿进行了一定的指责。唐朝的房玄龄等人对陈寿的私仇在《晋书·陈寿传》中进行了披露。据其中的史料记载,陈寿曾与丁仪、丁廙等人有矛盾。他曾向丁仪、丁廙索要千斤米,想要以此为条件为丁仪、丁廙作传,但是没有得到他们的支持后,陈寿就没有为他们写传记。这似乎再次证实了中国古代官场的黑暗,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有一些卑鄙的一面。
另外,陈寿的父亲曾为马谡参军,而马谡是一位不受欢迎的历史人物,他管理不善导致蜀汉军队大败。马谡被诸葛亮所谋杀,陈寿的父亲又因为与马谡有关而遭到酷刑审问。此外,陈寿的著作中还表现出一些对诸葛亮的不满,认为其将略非常,无法应对运筹帷幄。同时,还指责诸葛瞻只是一个工于书法的人,虚名过实。
这些说法引发了一些历史学家的质疑,认为房玄龄等人在《晋书·陈寿传》中对陈寿的攻击是出于私心。他们认为,陈寿的历史著作对于后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秉持的史学精神被后世历史学家所借鉴和尊重。
不管怎么说,陈寿的著作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而《晋书·陈寿传》中对他的谴责,也反映了唐朝时期历史学家关注历史真相的态度和精神。无论是善恶分明,还是质疑求真,都是历史学家应该秉持的精神。在他的《纪异记》,也曾指出丁仪丁廙的故事“知其一不知其二,显是妄言”,并称其为“后人假托之”。总之,无论是史籍还是学者,对于丁仪丁廙的故事都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面对如此质疑,很多人或许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故事会被编写、流传甚广呢?其实这不难理解。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统治需要和政治氛围,不同的人物、事件、事迹往往被用来推广、彰显或掩盖某些价值观、政治主张或个人利益。丁仪丁廙的故事,或许就是被用来警示当时的官员,要忠于朝廷,不要受小人蛊惑,行对国家不利的事。而这个故事被编写、流传开来,也反映出了古代通行的一种历史文化,即“立传明功”,即通过传记形式打造某人的声望和形象,以便获得社会认可和政治利益。
尽管丁仪丁廙的故事被质疑,但它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它在历史上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后世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还在文学艺术、影视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传承。而对于我们而言,探究历史和真相,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和经历,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鉴别能力和历史意识。,民心归向,兵革弗起,此其所以为治也。’可见,诸葛亮不仅在用兵方面有卓越成就,而且在治理国家、平抚民众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另外,诸葛亮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化思想家。他不仅有着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还是一位具有卓越文学才华的文化巨匠。他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文艺著作,以其辞章精妙、文笔清新、思想深邃而闻名于世。《诫子书》中有“天之生物,莫贵于人;人之所贵,莫善于志。”的名句,深刻阐述了人的尊严和人性的高度。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诸葛亮不仅拥有丰富的才艺和卓越的政治水平,而且他的文学成就更是笔墨精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一,应该受到我们的高度赞扬和纪念。
陈寿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出生于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但因不肯屈从当时宦官黄皓的专权,屡遭遣黜。入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当时陈寿已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于297年完成了这部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