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大事年表

大事年表
年) 11岁,开始求学于辕门学宫。这是当时秦国著名的学府,门下生徒众多,涵盖神学、文学等各个领域。司马迁在这里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尤为出色。
公元前132年(建元九年) 14岁,回到故乡。《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既归,遂致学于家,曾游戏原野,自喜其闲翰墨之乐。”司马迁在回到故乡后继续深造文学知识,并开始写作。
青年
公元前129年(元光元年) 17岁,随父前往昆明。司马谈在这里出任钦差大臣,负责镇压当地的少数民族叛乱。司马迁在昆明度过了两年的时间,见证了当时的战争场面,这对他后来的历史著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126年(元朔元年) 20岁,开始在京城任职。司马迁在这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官职生涯,期间先后担任过东昏侯的侍子、相国府的史官等职务。这段时间里,他对朝政内幕有了深入的了解,收集了大量的史料。
公元前115年(元狩元年) 31岁,从政失败,被贬为谷人。司马迁在这里过上了几乎两年的隐居生活,精心研究历史、经典等文献,并开始创作《史记》。
中年
公元前113年(元鼎元年) 33岁,恢复官职,担任齐王太傅。司马迁在这里有机会接触到齐王的府邸内珍贵的文物、文献,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史料和知识储备。
公元前111年(元封元年) 35岁,出使匈奴。司马迁在这里了解了匈奴的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并在《史记》中详细地表现了匈奴历史。
公元前109年(元鼎三年) 37岁,再次被贬为谷人。这一次,司马迁在谷地中过了近十年的隐居生活,并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史记》的写作中。
晚年
公元前99年(居摄三年) 47岁,重获官职,担任卫尉。司马迁在官场上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他更加熟悉政治风云。
公元前98年(居摄四年) 48岁,因提出建议而被迫自裁。《太史公自序》:“余虽愚陋,好古,热心而恭,不与时俯仰偷合,愚以为可哀。”司马迁在自己的历史著作中,展现了对真理、道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一种诚实、正直的精神风貌。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元狩元年) 23岁,司马迁挑选人才,担任过刺史、郎中等职务。
司马迁在长安拼搏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脉资源。他先后担任过汉武帝手下各地刺史和官员,成为当时政坛上备受瞩目的人物。此时,司马迁已经开始尝试着将自己的思想和文学才华融入到政治生活中去。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后元元年) 36岁,开始写作《史记》。
司马迁以政治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开始着手撰写自己的代表作《史记》。在多年努力下,他将壮烈革命、英雄豪杰、学术思想等综合入书,这使得《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同时,《史记》也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元鼎五年) 42岁,因直言劝谏而被发配到边疆。
司马迁因为对政治腐败与暴政不屑,多次忠言劝谏,但却引来了汉武帝和权臣李广利的不满和报复。最终,司马迁被发配到了边疆,远离京城和文化中心,过上了艰难的生活。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后元二十年) 55岁,回到长安,不久病逝。
司马迁在边疆度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流放生涯,终于在回到长安不久后病逝。他的生平不仅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留下了历史的伟大贡献,他的作品《史记》至今仍在广泛流传,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寄居洛阳,与当时的文学名家交往,思考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开始策划自己的著作。在此期间,他逐渐成为历史学领域内的重要人物,受到广泛尊敬和赞誉。

公元前122年(元朔七年) 24岁,与韩非子门下生商榷学问。
司马迁受韩非子门下生之邀,与他商榷学问,探讨史学理论问题。这次交流对司马迁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不断探索,力图展现历史真相。

公元前119年(元封二年) 27岁,随张汤访问匈奴。
张汤是当时汉武帝治下的重要官员,曾负责处理与匈奴的往来事务。在这次访问匈奴的旅行中,司马迁亲身体验了汉朝与外族之间的关系,拓宽了自己的历史视野。这次经历后来对他的著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前116年(元狩元年) 30岁,开始创作《史记》。
经过多年的准备和思考,司马迁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著作。他秉承“为天下谋复仇,统一志存高远”的理念,以准确详实的记载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中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史记》。这部著作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形成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历史思维体系。

公元前109年(元鼎三年) 37岁,由于言论过激,被贬为庶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当时的朝廷权臣秦陵、吕不韦等进行了批判,言辞尖锐,引起了朝廷的不满。因此,他被贬为庶人。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生活,但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断进行历史学研究和思考。他的勇气和坚韧精神,使他成为人们心目中一个不朽的英雄。,为御史中丞。
司马迁以御史中丞身份,负责监察官员,防止腐败行为。
公元前110年(元狩八年) 36岁,为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是汉朝官职中的高级官员,司马迁此时已经达到较高的地位。
公元前105年(元鼎九年) 41岁,被贬为庶人。
司马迁因批评统治者而被贬为庶人,被削去一切官职和资产。
晚年
公元前91年(元康六年) 55岁,逝世。
司马迁晚年在地下室中写成了《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宗”。鼎六年)35岁,司马适在武帝的召唤下,前往南阳任职为郎中。他在南阳的日子里,学习了兵法、经史,以及汉武帝的治国方略。
公元前107年(元鼎十年)39岁,司马适离开南阳,调到京城长安。此时,司马适已经成为了汉武帝的得力干将,为他起草奏折和颁布法令,功绩卓著。
公元前104年(元狩二年)42岁,司马适升任为中常侍。此时,他的地位和权力已经与当时的大臣们媲美。他的兵法传授给汉武帝,对汉武帝的百战百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100年(元狩六年)46岁,汉武帝将司马适任命为太仆,成为了汉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与宦官、三公等地位相当。
公元前96年(元封元年)50岁,司马适在汉武帝的资助下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著作《太初历》。此书对汉朝的农历和历法都有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94年(元康元年)52岁,司马适调任为尚书令,成为中央最高权力之一。此时,司马适已经成为了汉武帝最信任的人之一,可以说是汉武帝的左膀右臂。
公元前91年(元康四年)55岁,司马适因病辞职,归隐山林,专心研究历史和军事学问,撰写《史记》。此书成为了后世中国历史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史学百科全书”。
公元前85年(元狩八年)61岁,司马适离世,享年61岁。死后其子司马迁接父志,完成了《史记》。司马适为汉朝的政治、历史和军事学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了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有把握好变迁的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