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的介绍

介绍
唐代诗人常建,是一位耿介自守、沉沦失意的诗人。他出生于长安,在开元十五年(727)考中进士,在天宝时期后曾当盱眙尉。但是,他在中年后便隐居在鄂渚的西山,并一生与显贵无交往。常建与王昌龄有着相互酬诗的情谊。

常建的诗意思深远、语言自然流畅,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造诣。他的诗意境清迥,常常通过寂静冥思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到了常建的诗,他评价说:“常建的诗像是初发的通庄,在寻野径的过程中,走了一百里的路,才走回大道上。因此,他的诗旨在较远方,兴在僻处。佳句辄来,惟究意表。”

其中,殷璠还举出了一些常建的代表作,如“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这是他在《宿王昌龄隐处》中所写下的句子。这句话被称为“警策”,它通常被用来警醒人们,为他们指出正确的方向。

总的来说,常建是一位思想深邃的诗人,他不喜欢浮华的世俗生活,也不追求与权贵交往,而是沉静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频出,雅致清幽。他的山水田园诗,常以小处见大,细节入微之法,凝聚出清新淡泊、生动自然的意境。比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落照余晖生碧树,江声入耳坐禅人”一句,用深情描绘出山林间的静谧和禅修者的宁静,表现出他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刻感悟。

常建不仅是善于写山水田园的诗人,也擅长在边塞诗中表达深邃的思想情感。《塞下曲》一诗中“胡尘何处达?边鸿啼不已。沙漠净尽秋光,北山赤连日。此情未必亡,只是人去耳”这一段,写出了士兵离别的悲愁和思乡之情,婉转凄婉,感人至深。

总的来说,常建的诗,既有清凉自然的田园山水诗,也有富有情感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独特的诗风和人生哲学,被后世称为“风骚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余音绵长,影响至今。这是一首沉郁的诗歌,描述一个士兵在战场上的心境和感受。诗中形象地描绘了士兵的孤独、无助和悲苦。他沦为一尉,身份低微,蒙受着战争的残酷和磨难,而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强烈的意志和信念,在这些沉重的负面情绪下,他依然牢牢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这样的士兵,是值得我们敬重和钦佩的。

唯论意表的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思想,没有被外部环境所左右,展现了一种坚定而自信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诗人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受到不幸和困难的人们的慰藉和勉励。在这首诗中,士兵的遭遇不仅是他个人的经历,更是代表着所有受到战争和艰苦境遇折磨的人们,这种同情和共情,也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诗一卷,除了是整首诗的标题,更是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在这卷绢帛上,诗人用自己的文字将沉重的心境和深刻的思想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品味和思考。在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诗歌范本,在他们的笔下,人们看到了美好、看到了哀伤、看到了希望,诗歌,成为了人性情感舞台上的一抹绚烂的色彩。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他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但长仕宦不得意,便开始了一段漫游生活,来往山水名胜。大历中,他曾任盱眙尉,后移家隐居鄂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