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张元干:隐士、词人、官员
张元干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隐士、词人、官员,他的字是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出生于永福(今福建永泰人)。
在北宋政和初年,张元干曾经在太学上读书。宣和七年(1125),他被任命为陈留县丞。不久,金兵围攻汴京,张元干加入了李纲的行营使幕府,负责筹划军事行动。然而,由于李纲最终被罢免,张元干也被贬走了。
绍兴元年(1131),张元干因为在将作监工作表现优秀,被任命为官员并致仕,开始居住在福州。此时他也开始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词作。
绍兴八年(1138),秦桧当政,他提出了和议的主张,但是胡铨则提议以斩秦桧等人的方式谢罪。当时在长乐的李纲站在反对和议的一边,而张元干则积极支持胡铨的主张。作为对曾经任职于行营使幕府的李纲的支持,他写了《贺新郎》一词,赠送给李纲。
时光荏苒,历经沧桑。在张元干的一生中,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太学生,变成了一位官员、词人,最终成为了一位隐士。他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忆,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张元干是明朝著名文学家,也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他的诗词文学成就极高。然而,他的生平却颇为坎坷。因为他的才华,被很多人所欣赏,但却也因此引来了不少忌妒者。尤其是他的好友胡铨,曾经因为张元干的一首词而被除名送进了新州编管。为了送别胡铨,张元干赋了一首《贺新郎》词,但这却让之后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当时,由于宦官专权的原因,许多朝臣都受到了排挤,而张元干的才华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就在他为胡铨送行时,一些人公开谴责他的诗词,称其骄傲自大、不屑朝廷等等。于是,他也因此被朝廷问罪。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才华,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仰。他离开了家乡,漫游江浙各地,寻找自己的归宿。
尽管经历了许多波折,张元干的作品却依然被后人所传颂,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永泰县嵩口镇还有他的纪念馆,以示后人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意。
张元干简介: 张元干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名叫动,是一位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常在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读书。14岁至15岁时,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