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蒲松龄是一位生于明朝、卒于清朝的文学家,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他出生在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才成功。由此可见,他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蒲松龄一生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这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蒲氏的《聊斋志异》具备全面的文学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读者,更是对人性、社会问题的深刻探讨。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扬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则评价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尽管《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但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代晚期,这本书的文学价值被广泛认可。
综上所述,蒲松龄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他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之一,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蒲松龄简介: - 姓名:蒲松龄 - 字号:留仙、剑臣 - 别号: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异史氏 - 生卒年:1640年至1715年 - 籍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 家庭背景: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 职业经历: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 - 作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逝世: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