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译文及注释:
未曾游过沧海已经有名声,有骨头还能从肉上生出来。
不要说我没有勇气害怕雷电,就算在海龙王的领地也能横行无阻。
注释:
未游:未曾到过。
沧海:指大海。
早知名:早已闻名。
有骨还从肉上生:形容人物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莫道:不要说。
无心畏雷电:指不畏惧任何困难和危险。
海龙王:传说中的海中神兽。
处也横行:指海龙王在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讲述了唐代皮日休的《咏蟹》这首诗歌,并对其创作背景和艺术表现进行了详细的鉴赏。
首先,文章指出了螃蟹这一形象在唐代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然而在此诗中,皮日休却赋予了螃蟹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诗人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
接着,文章分析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例如“未游沧海早知名”和“有骨还从肉上生”,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现了螃蟹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以及它奇特的外貌特征。其次,诗歌包含了对螃蟹的隐喻。螃蟹具有与龙相对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小而勇敢、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最后,文章总结了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皮日休通过对螃蟹的描写,成功地将其形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并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微妙而深刻的表现方式,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这篇鉴赏文章分析了《咏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技巧,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文章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位杰出诗人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成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唐代佳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诗作于唐末动乱时期,当时全国局势混乱不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风波频繁,一派乱象。此时,黄巢起义席卷全国,曾经掌握着中原大片地区的政治权力,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就是此篇诗歌作者皮日休本人。
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融入这种时代背景,皮日休笔下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反抗意味。黄巢起义被认为是最有威胁的一个起义,皮日休也曾经参加过黄巢军,肯定对起义中的各种情况非常熟悉,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据题意,这首诗是皮日休送给浙西从事的,但具体是哪位浙西从事并不清楚,这让人无法从中找到更多的历史信息和背景。虽然具体的创作时间很难确定,但此诗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氛围则明朗而清晰。
综合来看,此篇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唐末时期的动乱年代,是作者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和政治风波,以及与之相伴的民心浮躁所创作的。这首诗既是对于时代局势的反抗和吟咏,也是皮日休在动荡岁月中的心灵疗愈和宣泄。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不要说它没有心肠
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译文及注释详情»
皮日休简介: 皮日休(834-902),字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