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拼音译文赏析

  • tiān
    zhú
    yuè
    shí
    guì
  • [
    táng
    ]
    xiū
  • shān
    shān
    xià
    yuè
    diàn
    殿
    qián
    shí
    lòu
    huá
    xīn
  • zhì
    jīn
    huì
    tiān
    zhōng
    shì
    yìng
    shì
    cháng
    é
    zhì
    rén

原文: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及注释
玉颗珊珊下月轮:一颗晶莹剔透的玉珠,闪耀在皎洁的月光下。
殿前拾得露华新:在殿前捡到的露珠,晶莹剔透,显得格外新鲜。
至今不会天中事: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天上的事情。
应是嫦娥掷与人:想必是嫦娥将这颗玉珠扔给了人类。
注释:
玉颗:指玉珠,珊珊:明亮、闪耀的样子,下月轮:落在月亮上。

殿前:指宫殿前面的广场。

露华:指露水。

应是:大概是。

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女,掌管月亮。

掷与人:指嫦娥将玉珠扔给了人类。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此时,皮日休创作了著名的七言绝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人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里,感受到中秋的浓郁氛围,联想到自己前一年的荣耀经历,也正是在此刻,他正在东游之中,处于人生的巅峰,充满着意气风发的精神和自信心。 皮日休在即兴创作此诗时,借助了环境、情绪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元素。他通过描绘草木芳香、月色清辉、桂花飘散等细节,营造出一个浑然天成的诗意世界。同时,他运用丰富的联想手法,将桂花与星点露珠、月亮边缘等进行联系,营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意境。此外,诗歌中还透露出作者对于中秋节这一节日的热爱和尊重。 总之,皮日休创作名篇《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的背景是在中秋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里,联想到自己前一年的高中进士荣耀和正在东游之中的意气风发,以此激发出了他的诗意灵感。同时,诗作中融入了自然、环境、情绪等多种元素,创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诗意世界。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本文通过对于王晨所描述的唐诗《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光彩的夜色。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零落的桂花花瓣带着点点露珠,从月亮的边缘散落而下。这样绝美的场景不禁让人想起了仙境。 接着,文章联系了诗作的背景,表明此时的诗人正是意气风发,轻松自在,毫无忧愁之意。这种情感也体现在诗句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联想,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同时也让诗作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民俗——中秋必看月赏桂,这使得诗歌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全文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中秋节的重要性,使得诗歌更具有深刻的内涵。 总之,《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通过描绘充满光彩的夜色和美丽的桂花,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崇敬之情。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的诗歌。 赏析详情»


赏析二
这篇文章是对古诗《赏桂二首·其二》的深入赏析,通过对诗句的逐一解析,解读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全诗以中秋佳节为背景,描绘了桂花在月光下绽放的美丽景象,交代了诗人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怜惜自然的心态。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联想,展现了对桂花的怜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全诗轻松自在,毫无忧愁之意,给人以愉悦的感觉。作者并未像一些中秋诗歌一般凄凉、哀怨,而是将这幅“夜赏月桂图”描绘得俏皮而生动。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神话传说中吴刚砍桂树的故事,这一情节与诗歌展现的桂花美景形成了呼应,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之,《赏桂二首·其二》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崇敬之情,将诗歌和神话传说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赏析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注释】: 1. 桂花:一种香气十分浓郁的树木,花朵小巧玲珑,开花期在每年的9月左右。 2. 吴刚:传说中月宫中的砍竹人,故事中和桂花树有关。 3. 嫦娥:中国神话传说人物之一,据说曾嫁给后羿并飞上了月亮,因为吃了长生不死药而被困月宫。 【汉字译文】: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译文及注释详情»


皮日休简介: 皮日休(834-902),字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