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去婢》拼音译文赏析

  • zèng
  • [
    táng
    ]
    cuī
    jiāo
  • gōng
    wáng
    sūn
    zhú
    hòu
    chén
    绿
    zhū
    chuī
    leì
    luó
    jīn
  • hóu
    mén
    shēn
    hǎi
    cóng
    xiāo
    láng
    shì
    rén

原文: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译文及注释
公子王孙追逐前人的足迹,绿色的珠子垂下泪滴在锦缎上。
一旦进入侯门深处,就像置身于汪洋大海,从此萧郎只是路人。
注释:
公子王孙:指贵族子弟。

逐后尘:追随前人的风尘,即追求名利。

绿珠:指眼泪。

滴罗巾:落在锦绣华丽的衣裳上。

侯门:指贵族门第。

深如海:指侯门深不可测。

萧郎:指平民百姓。

路人:指普通人,没有特殊身份地位。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崔郊、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深幽如海的侯门 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萧郎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郊所写,描述了一段因门第悬殊而导致的爱情离别的悲剧。尽管诗中没有直接点名公子王孙的罪责,但通过对女子美貌和痛苦的描写,反映了这些贵族子弟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真爱,造成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刻讽刺。诗中使用了委婉曲折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和对封建社会爱情悲剧的反思。 诗的第一句“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描述了公子王孙们争相追求女子的情景,突出女子的美貌;而下一句“绿珠垂泪滴罗巾”则通过女子深沉的痛苦展现出她被劫夺的无助与悲伤,表达了作者对女子的同情和怜悯之情。此外,诗中采用了寓意深刻的典故“绿珠”的形象,以此暗示女子被命运劫夺的不幸,同时也包含对权贵和欲望的批判。 诗的最后两句“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则表现了女子进入豪门之后的命运转折,从此成为陌路之人。尽管作者没有直接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通过委婉曲折的表达,透露出作者对于贵族们不负真爱、追求利禄的不满和批判。 总的来说,崔郊的这首诗通过对于女子被劫夺的悲剧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作者以含而不露,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弱者的怜悯和同情,对于贵族们的失真和功利的批判,传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性关怀。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赠婢》的创作背景源于唐代。佚名元和年间,崔郊是一位秀才,他的姑母有一位婢女相貌出众,和崔郊互生情感。然而,这位婢女后来却被卖给了一位显贵于頔。尽管如此,崔郊仍然念念不忘,思慕无已。一次寒食节,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十分感动,激发了他写下这首《赠婢》的灵感。 这首诗最初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赏识,直到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感叹崔郊的才情,并让崔郊把那位婢女领回家中。这段故事因为传颂于世,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和文学艺术形象。 在那个时代,社会阶层分明且门第观念强烈。贵族子弟通常不会娶庶民女子为妻,而会选择自己门第相仿的人或更富有的人作为配偶。这样的爱情观念下,往往会使得相爱的人不得不分离,或是因为门第悬殊而无法在一起。《赠婢》正是描写了这样一段封建社会中因门第差别而分离的爱情故事。崔郊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真爱的推崇和肯定。 总的来说,《赠婢》的创作背景是一段真爱战胜封建社会门第观念和贵族权势的佳话,这种温情感人的爱情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在古代文学中,此类故事时常被作为文学题材,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 创作背景详情»


崔郊简介: 唐朝诗人,作者信息正在完善中!


崔郊 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