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拼音译文赏析

  • hán
    shí
  • [
    táng
    ]
    mèng
    yún
    qīng
  • èr
    yuè
    jiāng
    nán
    huā
    mǎn
    zhī
    xiāng
    hán
    shí
    yuǎn
    kān
    beī
  • pín
    wǎng
    wǎng
    yān
    huǒ
    míng
    cháo
    weí
    tuī

原文: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译文及注释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二月江南的花朵盛开,满枝繁茂,但我身在他乡,寒食节远离故乡,令人悲伤。贫穷的人家往往没有炊烟和火光,这不仅是在明朝时期,现在也是如此。
注释:
二月江南花满枝:指二月时节江南地区的花朵盛开,枝头上挂满了花朵。

他乡寒食远堪悲: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会去祭祖、扫墓、野餐等。但是在他乡,无法与家人一起过节,感到孤独和悲伤。

贫居往往无烟火:贫穷的人家往往没有烟火,指生活贫困。

不独明朝为子推:不仅是在明朝时期,现在也是为了子女的未来而努力奋斗。这句话表达了为了子女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普遍现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寒食》这首诗是一首节令诗,同时也是一首抒情诗。它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异乡过寒食节时的感慨与思念。 诗的第一句“二月江南花满枝”,用“满”字来形容江南春天繁花盛开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江南春的美丽。第二句“他乡寒食远堪悲”,作者身处异乡,思念故乡和亲人,对异地寒食的孤独和凄凉感到倍加悲伤。诗的最后两句“断肠人在别处逢,夜半常闻子规声”则用打油诗的手法,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此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将花好月圆的春天与他乡寒食的凄凉、孤独融为一体,展现出了深刻的情感表达力。同时,此诗还具有诗歌的节令特色,通过寒食佳节和禁火风俗的描写,将情感与时令融为一体,在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表现之中,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寒食》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出作者在异乡过寒食节时的悲凉和思乡之情。反衬手法和时令特色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刻、真实,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诗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寒食》这首绝句是佚名孟云卿在唐朝天宝年间写下的,当时他因在科场上失意后,流寓到荆州地区,过着贫困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在一个寒食节前夕写下了这首诗。 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清明节前一天,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禁火的日子。在古代,禁火时期要吃冷食,因此这个节日也被称为“寒食节”。孟云卿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绝句,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思考。 由于科场上的失意和经济困难,孟云卿处于一种彷徨不定的状态,更加深了他对生命的反思。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和感慨。这首绝句从人生的角度出发,表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的深刻认识。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力证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社会变迁和个人遭遇中,用诗歌来寄托心灵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时代的变革和人们对于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孟云卿简介: 孟云卿,字升之,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是平昌(商河县西北)人。在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但未能中举,直到30岁后才成功考中进士。任肃宗时期的校书郎,存诗17首。 孟云卿的诗歌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而著称,深受杜甫、元结等人的推崇。他与杜甫关系密切,两人的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前夜,与孟云卿饮酒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两人在洛阳重逢,一起去了刘颢家中,畅饮畅谈。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描绘了这次邂逅的情景,表现出诗友间深厚的感情。 尽管有详细的诗歌描述,孟云卿的具体逝世时间仍未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