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魏武帝”。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动荡的时期,参加了多次战争,并最终建立了魏国。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了乌桓叛乱,并消灭了袁绍残余势力,准备南下征讨荆、吴。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得想起了人生的路程,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以“神龟”、“螣蛇”等传说中的动物来比喻生命的短暂,表达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无常感叹。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他认为,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曹操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他认为,无论年龄如何,只要心中依然怀有远大的志向和决心,就永远不会被时间和岁月所打败。曹操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在感慨短暂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不屈不挠、奋发向前的信念。这首诗表现了曹操充满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范,也展现了东汉末年的思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