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于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的先世移居和州,因此被称为“张水部”、“张司业”,且郡望在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但是根据《张籍籍贯考辨》,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指的是其郡望而非具体出生地点,据此考证确定张籍的籍贯是乌江。 张籍以其优美的乐府诗歌作品而著名,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明丽、音调婉转动听,被誉为唐代乐府诗的代表。 著名的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其中《塞下曲》被认为是张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饱满激昂的语言,表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于愧无力参军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关于张籍的死亡时间和原因,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诗集

《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名篇,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张籍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更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张籍作为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全力以赴地为乐府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张籍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他40岁前的创作时期是早期,这时他做出了他一些早期的作品,例如《塞下曲》、《离思》。这些作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更体现了张籍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在早期的创作时期中,他的语言古朴自然,传递了他的内心情感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

40-50岁这个时期是张籍的中期阶段,他在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深深地渗透着对人民的同情和爱心。他的优秀乐府歌行作品也多产于此时,例如《卖河图》、《行路难》等。在这个时期中,张籍全力投入到乐府文学的创作中,并以他的作品为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籍进入晚期阶段。他的生活逐渐安定,除了继续写乐府歌行外,还多产近体诗。他的晚期作品语言更为凝练,更突显他的思辨性和哲学性,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弹琴赋》等。在这个时期中,张籍的诗歌作品更具有哲学性和思辨性,更体现了他深厚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境界。

张籍的诗歌作品极具个性和风格,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代表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声,使得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充满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张籍和当代的王建并称“张王”,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在后代中流传甚广,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知名经典之作。深受后人推崇。

其中,《采莲曲》描绘了女子在荷塘采莲的场景,通过对女子的动态描写和情感描写,展现了她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对女性束缚的不满和反抗。而《江南曲》则更加深入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和生活,展现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美好景象,同时也有对社会阶层、特权和财富的深刻批判。

张籍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张籍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是五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晚唐五律的发展和影响都是较大的。他的诗集收录了大量的五律作品,成为了五律派中的重要经典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籍诗集》就是囊括了他所有的诗作,其中有许多被誉为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张籍的诗歌风格简练明快,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他善于用古典文化和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将个体感受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语言和艺术风格。在晚唐五律派中,张籍以他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别致的文学见解,为五律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奠定了其坚实的文学地位。

因此,对于研究晚唐文学史,阅读《张籍诗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通过对其诗歌的深入剖析和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五律派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追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晚唐诗文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 诗集详情»

生平

张籍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籍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当时文人的欣赏和称赞。他曾和韩愈、白居易等文学巨匠交往,互相切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造诣。

在贞元初,张籍和王建在魏州学习诗歌,后来他们一起回到了和州。贞元十二年,孟郊来到和州,拜访张籍。后来,张籍北游,通过孟郊的介绍,在汴州结识了韩愈。韩愈因为是汴州进士考官,向张籍荐了名,贞元十五年,张籍在长安通过进士考试。元和元年,张籍被调到太常寺担任太祝,与白居易结为好友,互相切磋文学创作,对彼此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张籍的一生并不幸运,他在担任太祝期间,患上了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他为“穷瞎张太祝”。但即便如此,他的文学创作一直没有停止。元和十一年,他转到国子监担任助教,当时目疾初愈。十五年后,张籍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他的离世使当时文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但张籍的诗歌却一直被后世传唱,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也有辑录。张籍的诗风沉郁凝重,多写感慨人生、离别思归之事,同时也涉及爱情、社会风俗等多方面的题材,展现了唐代士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风貌。

除了诗歌创作,张籍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曾撰写《左拾遗文集》并序《文选》、《章奏集》等书。其中,《左拾遗文集》对后世的文学研究影响最大。该书将唐代文学分为“骈文”、“别赋”、“笔记”、“古文”和“诗”五类,并提出“宜深似海、宜广如天”的评选标准,极大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张籍一生坚守“明道”的信念,反对奸佞之徒,并崇尚韩愈的思想。他的诗歌充满了士人的情怀和理想,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生平详情»

轶事

晚唐诗人张籍,因为迷恋杜甫的诗歌,曾经干出了一件惊人的事情——把杜甫的名诗一样一样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后食用。据说,他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自己能够得到杜甫的灵光乍现,写出和他一样出色的作品。可惜的是,这个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建立在一种奇怪的迷信上。

这种行为闻所未闻,着实让人感到惊讶。众所周知,张籍是一位有着很高文学造诣的诗人,他的诗集《潘岳陵集》被誉为唐代文坛的佳作之一。但是,他的这个行为却让人对他的才华深感疑惑。因为在文学创作中,灵感重要,它来源于各种经验和感悟,而不是通过食用杜甫的诗歌来获取。

这个故事中的张籍,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面临创作困境的人。他因为迷恋杜甫,想要成为他那样出色的诗人,却苦于灵感源泉枯竭。或者说,他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充满疑虑,于是寻找一种不切实际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期望。但这种做法的确是错的,因为这并不是创作文学的途径,灵感也不是靠人为构造的。事实上,只有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各种情感的感受才能使文学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张籍不是唯一一位为追求创作上的突破而进行过不切实际的尝试的艺术家。从古到今,无数艺术家都曾在自己的创作上尝试奇怪的方法,这些尝试有时给他们带来一些短时间的成就,但长久以来,却只会使他们的作品变得粗俗,失去深度。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应该要做好的是培养自己的各种美感与鉴赏能力,多读书,多与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交流相处,形成自己理性而富有感性的视角。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方向进行,而不是通过奇怪的方式寻找灵感。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这一句话是指如果想要变得有文学品格和灵气,那么学习诗歌必不可少。因此,只有通过正常的学习,去发掘自己的能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路径。 轶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