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彪

班彪,字叔皮,出生于官宦世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自幼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一同游学不辍,才名渐显。西汉末年,为避战乱,班彪依附于隗嚣,并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用《王命论》感化之,但结果未能如愿。后来,班彪移居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带),为大将军窦融从事,劝说窦融支持光武帝。 东汉初年,班彪举荐茂才,任徐县令,但因病而免去了官职。在免职后,班彪专注于史学著述,写成了《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班彪的《后传》影响了他的儿子班固修成《汉书》,班固在修史工作中多次引用班彪的史料和观点。班彪的女儿班昭等人也修史补充班固所未及完成的内容。 虽然班彪的生卒年份不详,但他是我国历史学界的重要人物,其贡献为我们了解汉代及后续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介绍

班彪,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是《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家世儒学,造诣颇深。他在西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时期避难相随大将军窦融,后被汉光武帝征召为徐县令。由于病情缠身,不久便免官专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长。

班彪博学多才,对《史记》和续写《史记》的情况进行了细心的考察。他十分欣赏司马迁“善述序事理”,认为他是良史之才;但也批评司马迁不与孔子同是非,背离了经典中所记载的“五经之法言”。因此,班彪便“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为班固撰写《汉书》奠定了基础。

此外,班彪的文学造诣极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现存有《北征赋》、《览海赋》、《冀州赋》等,这些赋从形式上采用楚辞的形式,重在抒情,揭示了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动荡的社会面貌。这些赋篇与铺张扬厉的风格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班彪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化人物,他对历史文献的细致研究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深入探讨都为当时文化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介绍详情»

生平

班彪:才华横溢的汉代名臣

班彪是一位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影响很大的名士。他从小受到家庭教育,兄长班嗣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因此班彪受到了良好的师承和教育。在留学期间,班彪广交朋友,结交甚广。

二十多岁时,农民起义失败,群雄割据,隗嚣拥众割据于天水,班彪因避难而从之。然而,隗嚣固执己见,顽固地割据称雄,班彪只能离去,投奔河西窦融。班彪为窦融划策,归顺刘秀政权,总西河以拒隗嚣。他的出色表现对东汉的统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光武帝(刘秀)闻知其才,特别召见了他,任命他为县的长官,又为司徒掾。班彪时有奏言,对时政多所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班彪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为东汉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班彪对史学有着独特的爱好,尤其喜欢汉代史。他非常欣赏司马迁的《史记》,而在那个时期,这本书还停留在汉武帝时期,并无涉及到后来的历史事件。因此,班彪决定采集西汉遗事,旁通异闻,写出了《后传》这部续《史记》之作。虽然这本书已经佚失,但其内容相信已被《汉书》所汲取。而班彪编写的《前史略》,则被广泛流传并一度被各大书院推崇为必修之物。

总体来说,班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汉代名臣,他在政治、文化、史学方面均有不俗的造诣。他的足迹遍布东汉各地,名声随之远播至今。他的贡献不仅为东汉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对于史学的发展和汉代历史的研究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平详情»

班彪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