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郑之珍 - 字号:汝席 - 号:高石 - 生卒年:生卒时间不详 - 籍贯: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 - 经历: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后经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 以上是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整理出的郑之珍的基本信息,如有不全之处,还请指出。
郑之珍是明代一位笃信佛教、宣扬佛理、劝人为善的诸生。他生于正德戊寅九月二十四日,卒年是万历乙未三月初四,即公元1518年—1595年。他历经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准确的籍贯不仅是徽州(新安),而且是祁门县清溪村。郑之珍的妻子姓汪,叫究真,是芦溪汪以金的女儿。
郑之珍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然而都没有考中。尽管如此,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继续抢道自娱,著作林间,赢得了一定的声誉。除了《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外,他的另一种戏曲创作是《五福记》,后者的编撰地是在太平焦村。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郑之珍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共分上、中、下三卷,共一百零二出。该剧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今日所谓“祁门目连戏”。该剧描绘了佛教经典中的“目连救母”故事,通过故事展现了善恶报应和孝道等主题。这不仅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种捍卫社会正义、宣扬人民美德的文艺创作。
郑之珍的名言“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意味深长,含蓄而又真实。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短暂而匆忙,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要被琐事所困扰。同时,这句话也反映出了人际关系的脆弱性,不要轻信他人的承诺,更不要包藏私心,以免最后落得个孤立无援的结局。
在中国戏曲史上,祁门目连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流派。而郑之珍作为其代表人物,更是为祁门目连戏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思想、作品和名言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介绍详情»
“叙伦堂”宗祠遗址:寻找失落的司徒世家
“叙伦堂”宗祠曾是晚唐时期郑氏家族的聚集地,以“司徒世家”之名闻名于当地。然而,今天的它已不再拥有昔日的辉煌与宏伟,只剩下孤零零的享堂在秋风中吟呻。
走近这个宗祠遗址,门厅与寝堂已全部倒塌,只有享堂依稀可见。其中的对联早已成为历史,“清溪鱼跃禹门浪,幽谷茑迁乔木林”这样美丽的景色也再也找不到了。
曾经,在享堂中,挂着一幅“目连戏演不尽奇观,迪吉避允可当春秋全部,高石公具如斯卓见,劝善惩恶何如讲演十篇”的对联,这也是宗祠中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它已被岁月的洗礼所消磨。
站在“叙伦堂”废墟上,我们难以想象出这里曾经热闹异常的场景。据传,曾有“通宵达旦”的俗称“两头红”打目连的活动在此举行,可见这里曾经是多么热闹的地方。
不过,不管怎样,这座宗祠的存在,仍然象征着郑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与家族的精神传承。因此,寻找失落的司徒世家,对于维护家族传统、弘扬家族文化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叙伦堂”宗祠已被岁月摧残得破败不堪,但我们相信,只要有人们的关注与努力,未来它还是可以重现昔日的辉煌。
古墓详情»
《高石郑先生传》中记载,郑之珍是明代末期、清初时期的著名学者和官员。他出生于一个古老而且有声望的家族,这个家族有着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根据家谱记载,他是这个家族第二十五代的后代。在这个家族中,他的祖先们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包括选人、掌印太仆寺、副总兵等。
郑之珍的父亲是一个文化人,喜欢读书和卦命。他的母亲也是一个有教养的女性,懂得妇道。这个家族对教育特别重视,因此,郑之珍和他的兄弟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郑之珍尤其喜欢读书,对于阅读所见过的书籍都能够轻松地背诵。此外,他还精通卦命,许多当地的人都到他家来求问有关命运的事情,他总是能够准确地预测出结果。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西庵先生”。
在郑之珍的时代,政治动荡不安,社会不太安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经担任过县官的职位,也曾经担任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职务,并在这些职位上表现出色。他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支持文学、艺术和历史研究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他也善于调解纠纷,帮助人们解决矛盾。
尽管郑之珍已经成为了一名有声望的学者和官员,但是他仍然十分谦虚和勤奋。他不仅自己不断学习进修,而且还鼓励和帮助其他人学习进修。他的六个弟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各自的领域内表现出色。郑之珍对于家族的发展也非常关注,他积极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地位,并且一直努力传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总之,郑之珍是一个卓越的学者和官员,他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才华、智慧和谦逊,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
家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