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 姓名:周敦颐 - 出生地点: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 - 生卒年:公元1017年至公元1073年 - 职业: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 学派:创立理学学派,开创周易和太极思想的新思路 - 主要著作:《太极图说》、《通书》等 - 教育经历:曾师从儒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学习,后游学于各地,广泛涉猎古代文化。 - 咏史宏论:周敦颐主张“明道致用”,认为汉以来的儒学只是传承圣人遗志的表象,必须要彻底理解儒学内在的哲学原理并将其融入实际生活中。 - 逝世:公元1073年,周敦颐在灵岩寺逝世,享年57岁。

《爱莲说》与衡阳的渊源

透白。

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下,周敦颐开始对莲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仅欣赏莲花的美丽,更深刻地思考了莲花所表现出的“宁静致远”的品格,从而有了《爱莲说》这篇文章的创作灵感。

周敦颐在文中通过对莲花的描写,阐述了莲花的“致远”之美。他认为,在污浊泥泞之中,莲花却能自立不倒,开花结果。莲花的傲然挺立,象征着“志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同时,莲花的清雅高洁,也给人以净化心灵的启示,表达出“宁静致远”的情操。《爱莲说》以莲花之美寄托了周敦颐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他追求高尚品德、追求真理的信念。

周敦颐的《爱莲说》生动地揭示了莲花的生命本质和精神境界,以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在莲花和池塘的辟掇中,依然能看到人们在欣赏莲花的美丽之时,感受到这种“宁静致远”的气息所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爱莲说》与衡阳的渊源详情»

墓址

周敦颐是北宋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作品《通书》、《爱莲说》和《太极图说》影响深远。而他的墓地——濂溪墓也因其历史价值而备受关注。

濂溪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莲花镇周家湾之栗树岭,占地面积达4.3万平方米。然而,十年动乱期间,该墓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为此,在香港周氏宗亲总会的资助下,1999年完成了修复工程,使珍贵历史遗迹得以保存。

近年来,九江市有关部门再次重视濂溪墓的维护工作,并得到香港周氏宗亲总会的大力支持。去年以来,宗亲总会出资100余万元进行了巨额修复工程,包括绿化等多个环节,目前仍在紧张施工中。

据了解,濂溪墓后有一道弧形照壁,上面嵌着三块青石碑,分别镌刻有周敦颐的代表作《通书》、《爱莲说》和《太极图说》。这些文献资料为我们了解周敦颐的思想、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越来越重视。濂溪墓的修复工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祖先智慧和文化传承的珍视。相信在有关部门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濂溪墓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后人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 墓址详情»

生平

敦颐的成长过程中,影响他最深刻的是他的舅父郑向。郑向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官员,他喜欢在家里栽种白莲,并在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周敦颐年少时,便因为自己聪慧仁孝,深得郑向喜爱,也喜欢白莲,于是他就在这里负笈参经悟道。

莲花开放的那个夜晚,周敦颐和郑向一同来到凤凰山下欣赏。莲花香气袭人,美不胜收,此刻,周敦颐感到内心的宁静与美好,他开始对宇宙、自然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敦颐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他广泛涉猎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诸子到印度佛家,深入研究《易经》,并创立了先天宇宙论思想。他还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例如李宽、韩愈、朱熹等,世称“石鼓七贤”。

周敦颐在他的一生中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思想遗产,而且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宏伟的气魄和思想的深刻性,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今,在衡阳市,我们可以找到他曾经学习、生活和思考的地方,感受他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生平详情»

介绍

宗羲曾评价周敦颐“独步天下”,这种评价不是空穴来风。周敦颐是一个学识渊博、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不仅是理学派的创始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周敦颐生于北宋的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自幼嗜好读书,尤其是钻研经典之义。在他成年后,便开始反对传统儒家学说在唐朝之后的腐败现象,并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论来建立新的体系。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两部著作中。

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讨论了太极的概念,认为它是世界的根源和一切事物的本原。他将太极分为阴阳两极,认为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是一种辩证的统一。此外,周敦颐还探讨了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在《通书》中,周敦颐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解读,并总结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止于至善”的学说。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观察自然、研究事物的真相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和想象。

除了哲学上的成就,周敦颐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莲花峰下创办了濂溪书院,这个书院吸引了大量年轻学子前来求学。周敦颐在书院里讲授儒家经典,并强调“德行”、“宽厚”、“谦让”等品质的培养。他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濂溪书院因此成为当时理学思想的重要中心。

总的来说,周敦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对世界本源和人类认识方式的探讨,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介绍详情»

与汝城

周敦颐:中国儒学史上的奠基人

周敦颐(1017-1073年),北宋道州人,世称濂溪先生。他是中国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虽然他的哲学著作不多,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诵。

周敦颐在中国儒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周敦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他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周敦颐虽然官居清廉公正,但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对学术极其认真严谨的态度。他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自律,无论在做官还是治学方面,都要求自己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他的学术成就也不容忽视。他将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以“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为核心。

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期间,政治清明,百业兴旺,他不仅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拙赋》,还使得弟子程灏、程颐在来汝城探访老师时感受到了汝城风光美景,于是,他们写下了《千家诗》第一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周敦颐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位开创性人物,他以崭新的思想开启了儒家思想的新纪元。他一生对学术的认真态度和政治清廉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学术贡献也将一直被人们传颂。 与汝城详情»

周敦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