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藏书之家

藏书之家
文学家遗山

遗山是一位金朝文化名人,他是一位金文学家和藏书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书法、绘画艺术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文化界盟主。

遗山的字是裕之,他出生在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后来成为兴定进士。他的官职晋升迅速,最后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入翰林知制诰。

然而,遗山的一生并非只有官场成就。他在诗文、书法和绘画方面也表现出色,被誉为一代文坛盟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将重心转向著述,晚年以著述自任。

据《遗山故物谱》记载,遗山的家中有大量珍藏的古籍书画,其中包括宋元祐以前的旧物,数量甚至多达千余册。然而在贞祐四年(1216)的兵乱中,遗山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书籍,将它们藏在墙壁间,最终成功地保住了这些宝藏。

遗山的藏书之道自成一支,除了收集大量珍藏之外,他还建造了一座名为“野史亭”的书屋,以供藏书和著述使用。同时,他也经常拜访其他文化名人,例如张万户家,从中学习和交流。

遗山的人生虽然有着些许遗憾,因为金亡而不得前程顺遂,但作为一位文化名人,他在文学、书法、绘画和收藏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苏轼是宋朝文学巨匠之一,著作丰富、涵盖诗歌、词、散文、小说等多个文学项 目。他的《遗山诗集》、《乐府》、《续夷坚志》、《壬辰杂编》、《唐诗鼓吹及签注》等作品,都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例如,《遗山诗集》收录了他一生中大量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壬辰杂编》则是苏轼晚年写作的杂文集,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思考和政治主张;《续夷坚志》则是一部小说,描述了一位官员的政治生涯和情感变化。苏轼的著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虽然苏轼的一些著作已经散佚,但其留下的作品依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