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年表

年表
王安石的早期生活经历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思想家、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北宋时期出生并成长,其生活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下是王安石早年生活的几个重要节点。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十一月十二日,王安石出生在江西清江的临江军。这是一个相对清静、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地方,然而王安石从小就表现出了聪明才智。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时,王益成为了殿中丞,掌管了广东韶关的行政事务。作为父亲的王安石随之前往韶州,开始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这个时期,他接触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并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素养。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时,王益回到家乡临川,因母亲去世而带着王安石一同前往。这也是一次意外的旅程,使得王安石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物,对他未来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时,王益服满离开了韶州赴京,而王安石则跟随父亲之行。这次遭遇到了许多危险的情况,但王安石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才智,这也是他后来能够克服挑战、在政治生涯中崭露头角的重要原因之一。

景祐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时,王益被任命为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的通判,而王安石继续跟随他的父亲,前往江宁府工作。这是一个重要的历练机会,使得王安石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他未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便是王安石早期生活经历的简要记录。他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坚毅勇气和卓越领导能力,还表现出了对文化、教育和法治的爱好和追求。这些品质为他后来的学术、文学和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乙酉(1055) 三十五岁
王安石升任为太常博士。此时,他开始着手整治政风,鼓励勤俭办政,打击豪强恶瘤,推动一系列改革。

嘉祐三年癸未(1056) 三十六岁
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具体方案,被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兼翰林学士,机会渐增。

嘉祐四年甲申(1057) 三十七岁
王安石被任命为知制诰。在这一职位上,他提交了治国策略书《靖康书》,建立了一个为后代治国的蓝本。

嘉祐五年乙酉(1058) 三十八岁
王安石被封为翰林学士承旨,参与纠察军国大事。

嘉祐六年丙戌(1059) 三十九岁
王安石被任命为知制诰兼参知政事,掌管政务,实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理想。加太子詹事。十月改知睦州。宁帝禅位于哲宗。受封为太子太保。
元丰元年甲寅(1078) 五十八岁
二月,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协助修撰《大中祥符礼》。后又曾参与编纂《太和正音谱》。
元丰四年壬子(1081) 六十一岁
出任陕西制置使,整顿当地政风,赢得民心。任内加强边防,整顿军备。
元丰八年己巳(1085) 六十五岁
辞官归乡,专心著述经史。曾撰写《水经注》、《太和正音谱》等书。后逝世于家中,享年七十三岁。被追谥为“文定王”。,出为湖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十一月,因病请求致仕,神宗特准,并赐金带一条,钦赐国书,命南京礼部尚书录其事迹。次年正月,回到故乡河南郑州安享晚年。元祐元年(1086) 卒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神宗听闻后深感悼念,特旨赐谥号“文简”,追赠少师,谥曰文简先生。在政治生涯中,河大捷提倡新法,改革有力,但因与旧党势力斗争而屡遭贬谪,仍心怀国家大计不懈努力。


王安石简介
宋朝 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临川县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身后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世人称之为“王荆公”、“王文公”。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梅花》,《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