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研究:
史》则认为储氏卒于唐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是唐代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
生平经历
储光羲是唐朝中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出生于河南内黄,早年就读于官府学校,曾任润州司功曹、太平州长史等职。后来,他正式进入朝廷,担任盐铁使和殿中侍御史等职务。在这期间,他与当时的名士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交往,成为唐朝文坛的一颗耀眼明珠。储光羲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学富五车,擅长儒家学说、诗词文学等多个领域,其诗文感人肺腑,充满了自由思想。储光羲一生所著的诗文,被后人誉为“储家诗派”,成为唐朝著名的文学流派之一。
其诗词风格
储光羲的诗词风格独具一格,以自然风光、人物描写、感情抒发为主要内容,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深沉。其诗作涉及到世态炎凉、人生百态等方面,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愁思、感慨,将感性和理性相结合,表现出了诗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其代表作
储光羲的代表作包括《滴水题壁》、《倦游》、《早秋怀友文》、《题菊花》、《蝶恋花》、《寄胡叔度》等。其中,《滴水题壁》被誉为唐代诗歌中的珍品,突破了古代诗歌的限制,以苍凉的境遇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倦游》叙述了诗人的游历历程,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早秋怀友文》则具有鲜明的私人色彩,既有思乡之情,也有对友情的感慨。这些诗作不仅反映了储光羲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也折射出了他甚至是整个唐代文人的思想观念。
遗产评价
储光羲虽然生活在唐代中期,但他的诗文却成为了中国文化珍品库中的重要宝藏。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思想超逸为特点,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文化遗产。迄今为止,他的诗歌和散文已经有多个版本和刊本,传承了千年之后,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动。因此,储光羲也被誉为是唐诗白话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光羲的籍贯实际上不存在确凿的证据,但根据他的文学作品、生平经历和历史背景可以推测,他出生在江南一带,可能是南方的士族之一。
家庭背景
关于储光羲的家庭背景也有多种说法。《储氏家谱》称其为太原储氏后裔,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是兖州储氏的后代。不过比较权威的研究认为,储光羲的家庭背景并不是很显赫,他的父亲可能是一名普通官员或士绅。
官职经历
储光羲在唐朝担任过多个官职,其主要经历包括:
仪同三司:储光羲初任仪同三司,负责中央机构的仪仗礼仪工作。
兵部员外郎:后来,他又出任兵部员外郎,管理军事制度和装备的配发等方面的工作。
左肃政大夫:储光羲晚年担任左肃政大夫,负责督察民间风俗习惯、人民生产生活等方面。
文学成就
储光羲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其文学成就备受推崇。主要代表作品有《观云台》、《钓池引题》、《野望》等。他的作品主题多以田园生活为背景,表现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诗意美感。
另外,储光羲的文学成就还包括碑文、序跋等各类文体。他的碑文刻于延州四方山、洛阳永福寺、龙阳石窟等地,均为唐代碑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博学多才的一面。岁考辨》等学者,都对光羲的生地和籍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综合各方研究成果,现有学术界的共识是,储光羲的籍贯应为润州延陵(今江苏扬州市广陵区)。关于光羲的生卒年龄和岁考,也存在不同的说法,但普遍认为他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左右,逝世时间可能在唐德宗文德年间(公元827-840年)。
此外,光羲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也备受赞誉。他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充满睿智和诗意,对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光羲的诗歌作品包括《题照禅师画像》、《题简静轩》、《即目留题樊川众芳亭》等,被誉为唐代优秀诗人之一。进士,但是否制科及第不得而知。而《唐才子传》则记载:“储光羲登进士第,为诸生所瞩,一时无比。”可见储光羲在当时的文坛地位颇高。
诗歌创作
储光羲除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外,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清丽脱俗为主,形式多样,有律诗、乐府、绝句、往来体等。其代表作《听筝》、《春游曲》、《忆徐州》、《宫词》、《秋思》等,被誉为唐代“清词才子”。
储光羲的诗歌创作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他在创作中也借鉴了前人的成果,如《忆徐州》中就引用了杜甫的《登高》诗句。“载歌且舞,瞻礼所之,中牟將稱,乃今乃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如晚唐杜牧和北宋辛弃疾的诗作,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储光羲的影子。
绝笔诗
在储光羲的诗作中,还有许多绝笔诗,如《灵台松》、《秋夜曲》等。绝笔诗是指一篇诗只有一种韵脚,如《灵台松》就只有“庚”这个韵脚,极具挑战性。储光羲的绝笔诗富有韵律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逝世
储光羲年少成名,但他的一生却颇为悲剧。他曾经被控告私收贿赂,虽然最终未被定罪,但这件事使他的声誉受到了影响。后来,他被贬为边疆官员,游历异乡,心灰意冷。据传他因思念故乡家人,而写下了深情的《忆徐州》。储光羲终日沉湎诗酒之中,终于在35岁时病逝。他的诗歌代表了唐代早期文学的重要成果,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隐,后来复出任官。据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储尚在官场上历经坎坷,曾有过归隐和谋欲建功的经历,最终还是以官员的身份完成了一生。他的仕途不算顺利,但也不算曲折离奇,与当时许多士人的经历相似。储尚最初的兴趣在文学,后来又转向政治,在官场上历经波折,最终以御史和县尉的身份为官,留下了一些著作和诗篇。他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处境和命运。
储光羲简介: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储光羲被俘,迫受伪职。乱平后,他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