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典故: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而进士考试是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之一。在一次进士考试中,有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那就是尧臣为考官,辅助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
据说,当尧臣看到苏轼的试卷时,他感到惊为天人。他认为苏轼的论文思想深刻、语言流畅、表达清晰,非常出色。因此,他推荐苏轼的试卷给欧阳修批阅。
欧阳修也对苏轼的才华印象深刻。但是试卷上仅写了一个糊涂的名字,他不确定这个名字是不是苏轼的,因此他将这本试卷取为第二卷。
然而,欧阳修取为第一的试卷,恰好是曾巩所写的。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巧合。欧阳修这时才知道,他曾经低估了曾巩的才华,而误以为这篇优秀的论文是曾巩所写。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名字而定论他的才华。即使一个人的名字不引人注目,他的才华可能会在某些领域中表现出色。因此,在评价一个人的成就和能力时,我们应该更加客观、诚实地对待每一个人。
梅尧臣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是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梅尧臣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他的作品有《宛陵先生集》60卷,《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