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事典故:
《高登传》:重礼义、清廉公正的官场风范
高登,字有信,是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他出生于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自幼就热爱学习,以法度严格要求自己。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时,他毫无顾忌地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主张任何事情都应该依据礼义与法度来处理。这种坚持正义的品行,让主管部门对他产生了厌恶,并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试图将他调离。
然而,高登并没有受到这些打击的影响,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贺州学事的工作中,他发现州学的制度已经荒废多年,读书人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向太守提出建议,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虽然太守对此并不认同,但是在高登的努力下,最终恢复了州学的制度。
高登还以身作则,人称“廉洁奉公”的榜样。在担任古县县令时,湖州太守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但高登拒绝了这个机会,坚守自己的原则,体现了公正无私的品质。他深知在官场中保持清廉是多么重要,所以始终秉持着“宁可饿死,不愿屈身”的精神,时刻保持着廉洁之风。
高登的品德和作风也深受民众的爱戴和尊重。一次他在离任前,士民乞求他留任,还真情相赠五十万钱币。高登被这种行为感动,于是便决定将这笔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答谢百姓。
高登的一生充满了辛劳和艰辛,但他始终不屈不挠,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保持着正义和勇气的品格。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道德的标准,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心,并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高登简介: 高登,字彦先,号东溪,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于1104年出生在福建省漳浦县杜浔乡宅兜村。高登年少时闭门读书,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后来,他考入太学,但因为不满人事改动而离开太学。 绍兴二年(1132年),高登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富川主簿,之后又调任古田县令。在任期间,他恪守廉洁、勤政、爱民的原则,深得当地百姓的信赖和支持。 然而,由于高登不愿意妥协和附和秦桧,遭到了秦桧的排挤和打压,被编管漳州镇守使。高登并未气馁,他在漳州期间努力推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为当地百姓的幸福和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登一生也以文学成就著称于世,他的词作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被誉为“东溪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被收录在《东溪集》和《东溪词》中。 据史书记载,高登去世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享年46岁。他一生以廉洁奉公、爱国报国为己任,深得人民敬爱和尊重,被誉为南宋时期的强项廉介的爱国者和正直不阿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