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
杨士奇墓位于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城北杏岭村北山坡上,距离吉安市区约42公里。它创建于明正统九年,背靠青山,面临方塘,周围环绕着美丽的山坡花草和郁郁葱葱的青松。墓位于西向东,墓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占地约7.5亩,被短墙环护,气势非凡。1957年,该墓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园遭到破坏,部分建筑被毁。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对被毁部分进行修复,至1988年竣工。从竣工之日起,杨士奇墓便向游客开放,供人们游览和祭拜。同年,它被选入《中国名胜词典》。
修复后的杨士奇墓恢复了原貌,除守墓房和护墙部分尚未修复外,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全部建筑。墓园分为三个层次,可以沿着台阶自下而上依次观瞻。最下方平台上立有两支华表,顶端各有一只镂雕的小狮。华表的左侧有一座碑亭,该亭平面为方形,四面开卷顶窗,内部有一只硕大的石龟。石碑高2.5米,宽0.94米,是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体“御祭”二字,并饰以图案;其下为楷体碑文,皆阴刻。中间的平台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的三门四柱下面砌有台阶,巍然矗立,雄伟壮观。中匾浮雕的是仁宗敕赐的 "与国咸休" 四个行体大字。
杨士奇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起义军反对清朝的入侵,声望渐高,在当时的战争中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最终他在一场战斗中惨遭失败,被迫投降,后来被斩首示众。杨士奇墓是对这位英勇领袖的纪念,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它的修复和保护,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珍视,也是一种对杨士奇精神的传承和崇敬。
杨士奇简介: 杨士奇(1366~1444)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和学者,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字士奇,号东里,以字行,谥文贞。他在明朝历五朝,担任过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等多个重要职位,与杨荣、杨溥并称为“三杨”,其中因居地所处而被人称为“西杨”。 杨士奇一生勤奋好学,严于律己,对待官职认真负责,尤其擅长总裁实录,先后主持编纂《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等重要史书,使得这些实录更加完善、精确。此外,他还曾多次上疏建言,劝谏君王,力图改善国家政局,维护百姓福祉。 杨士奇于明宣宗洪熙元年(1425年)任文渊阁大学士时,曾多次请求辞职,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明英宗即位后,因老态龙钟而被免去大学士职务。不过,在他接下来的生活中,他仍然坚持对朝政的关注,尽力支持明英宗的改革和治理,直至逝世。杨士奇在嘉靖二十三年(1444年)去世,享年79岁。 总之,杨士奇是明代政治、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不仅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扎实的政治素养,而且为官清廉正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