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及注释:
古木阴中系短篷:在古老的树荫下系上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手扶着藜杖,帮我过了东边的桥。
沾衣欲湿杏花雨:衣服都被淋湿了,因为下着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但是脸上却不觉得寒冷,因为吹来的是温柔的杨柳风。
注释:
古木:古老的树木。
阴中:在树荫下。
系短篷:系着短篷的船。
杖藜:手扶着藜杖。
过桥东:穿过桥向东方走。
沾衣:衣服沾湿。
欲湿:即将湿润。
杏花雨:指春天下雨时,雨水淋湿了杏花。
吹面:吹在脸上。
不寒:不觉得寒冷。
杨柳风:指春天吹来的柔和的风。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将小船系在高大的古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小桥,自由地欣赏美丽的春光。
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在艳丽的杏花上飘洒,使花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在我的脸上,已不再感到寒冷,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盈。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二: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一首七绝诗。作者未知,但是这首诗却因为描写了二月春景而被人们传颂千古。据称,僧人志南也因为这首诗而名留青史。该诗分为两部分,前两句描述了诗人的行踪,后两句描写了诗人眼中的春光。
在诗的前两句中,作者通过描写古木、溪水、篷船、杖藜、小桥和老僧等元素,创造了一个清凉幽静的春季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美感。诗句“杖藜扶我过桥东”则巧妙地表现了禅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诗的后两句中,作者运用清新悠然的词汇来形容小桥东边的春光,如杏花、杨柳、细雨和和风,给人留下了一个温馨愉悦的印象。诗句中的“杏花烟雨”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清新和美好。
通过这首诗,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禅宗所追求的境界,即物我合一的状态。在作者眼中,禅就存在于大自然的各个角落,如古木、溪水、篷船、杖藜、小桥、老僧、杏花雨和杨柳风等元素中。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春季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禅宗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本篇文章引用了宋代姜夔的话,解释了诗歌的四种高妙: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和自然高妙。作者认为,虽然这首诗没有涉及到禅宗或者其他理论,但是它却非常自然地表达了禅宗的境界,因此可以称之为自然高妙的诗歌。
赏析二详情»
赏析:
这首无名小诗描绘了一个老和尚在春天漫步时的情景。虽然作者不详,但这首小诗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老和尚的乐趣和对春天的热爱。
诗中,老和尚手持藜杖,拄着杖藜,依靠它前行。诗人将藜杖人格化了,赋予了它灵性,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给人以亲切感和安全感。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享受着春天的美好风景。在诗人的笔下,向东似乎意味着春天,东风也象征着春风,而桥东的景色更加符合春天的特征,给人以清新、明快、欣欣向荣之感。
诗人精彩地使用了“杏花雨”和“杨柳风”来形容春天的雨和风,这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随风飘摆,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而“杏花雨”则像是画卷上的一笔,将春雨更加生动地描绘出来。
诗的最后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揭示了老和尚原本乘小船沿溪水而来的情景。老和尚游赏的路线,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喜悦和满足。诗人把春天的细雨、和风、绿柳、红杏、小船、老树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景色之中,领略到了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总之,这首小诗简短却意蕴深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富有生机和美好的春天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清新和温暖。
赏析详情»
志南简介: 志南是一位南宋时期的诗僧,其法号为“志南”,生平不为人知。尽管他的生活状态已经不为人所知,但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仍然被认为不如“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等著名诗人那么有名。然而,尽管他的名气不够响亮,但他却以一首短短的诗作而闻名于世。这首诗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而著称,因此在南宋诗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说明,即使只是一首简短的诗作,也可以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正是志南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