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汉昭帝逝世,昌邑王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路温舒呈上奏书,奏书说:
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
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⒅,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做囚人不胜痛,则饰词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此所谓一尚存者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赏析:
这篇文章名为《治狱与秦法》。作者通过揭露秦朝“治狱之吏”在法律运用中的滥用和误用,以及逼供信口供的手段和背后的罪恶,表达了对封建法律体系的批判和反思。
文章开篇引用“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秦朝亡国的原因之一,并将焦点放在了“治狱之吏”身上。文章列举出他们的种种罪行,比如“上下相殴(驱),以刻为明”、“败法乱正,离亲塞道”,并指出了他们追求苛刻和重刑的根源:“以‘治狱’越苛刻越好,量刑、判刑越重越好”,引起人们对于刑法惩罚的警示和反思。
在对逼供信口供的揭露中,作者对棰楚之下所造成的后果深感痛心。他指出,囚人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之下,会不得已而编造虚假罪名,“被迫造假”。而“吏治者”则会借此对犯人进行陷害,“以进一步陷人于罪”。在这整个的过程中,其实都包含了“诱供”的行为。
除此之外,文章还指出了上级压力的影响。因为官员们害怕自己的上司不予批准,他们会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逼供、诱供等手段,以便取得更多的罪证;另一方面则是组织材料班子和文吏对材料和报告进行精心加工,使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以便让上级领导信服自己。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对秦朝法律体系的批判,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运用法律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的深刻反思。文章既充满了对于残酷手段的深深忧虑,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封建法治本质的机会。
赏析详情»
译文:
《路温舒上书》
汉昭帝逝世后,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登基为帝。此时,路温舒上书,提倡崇尚德治,缓解刑法。他说:“据我所知,在齐国发生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后,桓公才能够崛起;在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的灾难时,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年来,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孝文帝却被尊为太宗皇帝。由此可见,祸乱之中,往往会出现圣人开创机会。因此,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但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使远近一体,尊重贤人如对待贵宾,爱护百姓如爱护小孩。他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将内心认为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接续社会变革而登基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恩惠,这是聪明睿智的圣人为显示天意而采取的行动。”
记述了汉朝昭帝去世后,昌邑王刘贺继位不久即被废黜,宣帝登基为帝的历史事件。路温舒在上书中提出了重视德治缓解刑法的建议,并通过历史例子表明了祸乱之中常有圣人开创机会,以及齐桓公、晋文公等人通过扶植、振兴衰败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的事例。最后强调,登基的君主必定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恩惠,以彰显其明智和睿智。
译文详情»
路温舒简介: 西汉著名的司法官,名为李斯,字长君。他出生地为钜鹿(今河北广宗),出身于一个儒家学者的家庭。李斯早年从事律师工作,先后担任过县狱吏、郡决曹史等职位,后转而学习《春秋》经义,并曾举孝廉。在汉宣帝即位后,他上书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法度太多,法律过于严苛,重用狱吏,因此他主张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李斯曾担任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职,后来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是当时司法界的权威人物。他晚年被废黜,据传因“言出必行”而遭到皇帝的不满。李斯去世后被赐谥号为文信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