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行书送蔡明远叙轴》拼音译文赏析

  • liú
    yōng
    xíng
    shū
    sòng
    cài
    míng
    yuǎn
    zhóu
  • [
    qīng
    ]
    liú
    yōng
  • fèng
    mìng
    qín
    huái
    zhī
    shàng
    yòu
    suí
    hán
    gōu
    zhī
    dōng
    zhuī
    pān
    zhì
    shào
    nán
    dài
    shǐ
    zhōng
    zhī
    liáng
    yǒu
    chèng
    sòng
    cài
    míng
    yuǎn
    weì
    dōng
    lín
    shí
    shì

原文: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送蔡明远叙。乙未冬日临。石菴居士。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送蔡明远叙。乙未冬日临。石菴居士。

汉字译文:既接到命令在秦淮河上执行任务,又跟随我到邗沟东边,追逐攀爬不疲,一直到达邵伯南埭,始终如一的表现,非常值得称赞。这是送给蔡明远的话。写于乙未年的冬天。作者是石菴居士。
注释: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指作者曾经在秦淮河畔任职。

随我于邗沟之东:指作者曾经在邗沟东边跟随某人。

追攀不疲:指作者在工作中不断追求进步,不知疲倦。

邵伯南埭:指邵伯南岸的埭(dài),即堤坝。

始终之际:指整个旅程的始末。

良有可称:指这次旅程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送蔡明远叙:指这篇诗是作者送给蔡明远的赠诗。

乙未冬日临:指写作时间为农历乙未年的冬天。

石菴居士:指作者的笔名。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幅书法作品是刘墉于1775年(乾隆四十年)的作品,他当时已经57岁。这件作品的书风圆劲古朴,既有方正之美,同时也兼备了流畅之感,显示了刘墉的娴熟技艺和卓越才华。清代文人徐珂评价刘墉的书法:“从年少的时候到晚年,体格屡变,神妙莫测。他年轻时的书法体呈现赵体的圆润之美,如同珠圆玉润的簪花;而到了中年之后,他的笔力更加雄健,字迹展现出局势堂皇之感。进入晚年阶段,刘墉的书法风格转变为平淡简洁,宛若炉火纯青之作。”这幅作品反映的正是刘墉中年时期的书法风格。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墉的书法风格十分成熟,在笔画的运用上非常得心应手。他在这件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由流畅感以及古朴圆润的风格,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他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这件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刘墉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鉴赏详情»


注释
刘墉的注释如下: (1)既:已经。表示某件事情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 (2)奉命:被命令,被要求。表示受到上级或他人的指示或要求,必须执行。 (3)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它连接了两条著名的水系,成为了古代中原地区水运交通的重要通道。 (4)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表示在分别之际想要尽可能地追随或跟随对方,表达出一种深厚的情感。 (5)始终:自始至终。表示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没有改变,保持一贯的态度或立场。 (6)临:照样子摹仿字画。表示模仿、学习并掌握书法、绘画等技能。 注释详情»


刘墉简介: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生于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4年)于京,享年86岁。刘墉祖籍江苏徐州丰县,出生地为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他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进士,出身书香门第,后担任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务。刘墉为官清廉,有“乃父之风”。 刘墉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尤擅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他除了书法外,还涉猎绘画、篆刻等艺术门类,并在文化理论方面留下了不少思想和作品。他的绘画风格秀逸清新,被誉为“墉派”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由于其政治和艺术上的成就,刘墉被追赠谥号“文清”,是清代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