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郑起侍郎》拼音译文赏析

  • hán
    shí
    zhèng
    shì
    láng
  • [
    sòng
    ]
    yáng
    huī
    zhī
  • qīng
    míng
    shí
    jié
    chū
    jiāo
    yuán
    shān
    chéng
    liǔ
    yìng
    mén
  • shuǐ
    dàn
    yān
    xiū
    zhú
    jīng
    shū
    luò
    huā
    cūn
  • tiān
    hán
    jiǔ
    báo
    nán
    chéng
    zuì
    jiǒ
    lóu
    gāo
    duàn
    hún
  • huí
    shǒu
    shān
    qiān
    wài
    bié
    xīn
    xiàng
    shuí
    yán

原文: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清明时节,我出了城郊,来到了郊原。山城静谧,柳树在门前倒映着。水面上有淡淡的烟雾,修竹寺在对岸。路上经过疏雨落花的村庄。天气寒冷,酒喝得很淡,难以醉意。楼阁高耸,地势险峻,容易让人心魂俱断。回头看故乡,千里之外,离别的心情无人可诉。
注释:
清明时节:指农历三月初三或初四,是传统的祭祖节日。

出郊原:出城郊外的原野。

寂寂:安静、寂静。

山城:城市周围有山的地方。

柳映门:柳树的枝叶倒映在门前的景象。

水隔淡烟:水面上升起淡淡的烟雾。

修竹寺:一座建在竹林中的寺庙。

路经疏雨:路上下着细雨。

落花村:村庄里落满了花瓣。

天寒酒薄:天气寒冷,酒变得稀薄。

楼高易断魂:楼高处容易让人感到恐惧和心魂颤抖。

回首故山:回头看望自己的故乡。

别离心绪向谁言:离别的心情无法向任何人倾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杨徽之在寒食节期间所作,描绘了他与故友郑起的别离心情以及他寒食期间的游玩景象。全诗通过描绘环境氛围和景色来表达杨徽之内心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人们在这个时节的凄凉心境与天气相映衬,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大家在这个寂静的时刻里的孤独和凄凉。接下来的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描述了他在异乡的困境,而朋友竟然不在身边,他只好询问当地的居民去哪找到酒店,这一行为再次表明了他孤独无助的状态。 接着,诗中的环境描述向读者展现出了四周的清明景色。“十里杏园半吐芽,十里梨花带雨飘。”这一段以“十里”为单位,形象地表现了杨徽之周围的环境,让读者感受到清明时节的独特魅力。此外,诗歌中的“柳映门”的描绘也是独特的,这是寒食节特有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清明时节的特别美丽和神秘感。 最后两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通过“长亭”、“古道”、“芳草”等描述性语言表现出杨徽之游玩时的情感以及周围的环境,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寒食节带来的清新和愉快。 总之,这首诗将清明时节的气息和杨徽之内心的感受融合在一起,表达出他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之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赏析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寒食和清明时节的起源和相关习俗,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和文化背景。以下是详细的注释: 1. 寒食: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冬至后五天,禁火、吃冷食,又称“无火节”、“禁火节”。据说寒食起源于春秋时期,周公旦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规定禁火三日,后来发展为寒食节。 2. 清明时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公历4月4日或5日前后,遇到闰年则推迟一天。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在此时刻,人们会去扫墓祭拜祖先。 3. 郊原:指郊外的原野、田间地头。 4. 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东京梦华录》卷七、《梦粱录》卷二均有记载。这个习俗相传可以驱邪除疫、求安吉祥。 5. 迥断魂:用来形容哀伤至极,深深地感受痛苦。 6. 故山:指自己的故乡或老家,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7. 郑起:郑起是唐代和五代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曾任右拾遗、直史馆,迁殿中侍御史。入宋后,因在文治政治中表现突出而受到赏识。但是,963年(乾德元年)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去世。 8. 侍郎:这里可能是“侍御”之误,指官职为侍御史。侍御史是唐代以来史官中的一级,是朝廷史官系统中最高的一级。 注释详情»


杨徽之简介: 杨徽之(921~1000)是一位宋代官员和诗人,是宋初第一代诗人中的佼佼者。他的字为仲猷,出生于福建建州浦城。他于后周显德二年考入进士甲科,官至翰林待读学士。 杨徽之文才出众,曾奉诏参与编辑《文苑英华》一书,并负责其中的诗歌部分。他在官场上表现突出,得到了真宗皇帝的重用,并担任右拾遗等职。杨徽之为人纯厚清介,十分注重名节,尤其反感那些不遵守规矩、为了个人私利不择手段的人。 杨徽之晚年患有足疾,并在病中去世,享年80岁。他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赞誉,被追封为文庄,并葬于福建浦城的故里。杨徽之的诗歌风格高妙华丽、语言优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