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拼音译文赏析

  • huáng
  • [
    táng
    ]
    luó
    yǐn
  • ā
    jiāo
    xiàng
    qīng
    zhōng
    tiān
    nán
    míng
  • jiě
    tōng
    yín
    hàn
    yìng
    cái
    chū
    kūn
    biàn
    便
    qīng
  • gāo
    shì
    gōng
    dài
    xiǎo
    xiān
    rén
    zhàn
    dǒu
    chá
    qīng
  • sān
    qiān
    nián
    hòu
    zhī
    shuí
    zài
    láo
    jūn
    bào
    tài
    píng

原文: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译文及注释
不要把阿胶倒入这里,这里的天意很难理解。
要想通透银河,必须曲折前行,一旦到达昆仑,就会明白。
高祖誓言要完成大业,但他的衣带很短;仙人占卜时,客船轻盈。
三千年后,谁知道还有谁存在?所以不必为了太平而劳累自己。
注释:
莫把阿胶向此倾:阿胶是一种中药,此处指不要将珍贵的药物浪费在这里。

此中天意固难明:指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天意难以理解。

解通银汉应须曲:指要想通透银河,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和才能。

才出昆仑便不清:指刚刚出生就会迷惑不解,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能明白。

高祖誓功衣带小:高祖指刘邦,誓功指发誓要建立大业。衣带小指他当时身处困境,但仍然坚定信念。

仙人占斗客槎轻:指仙人能够轻松地占卜出客槎(一种船)的命运。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指三千年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所以不必为未来担忧,也不必为太平而劳累。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黄河一样源头不清的人物,他们的才能和能力并不代表他们真正适合担任官职。因此,作者在这里既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和讽刺,也对那些通过巧取豪夺而得到官职的贵族和权贵进行了嘲讽。 接下来,诗人用“高祖之言”来暗示那些享有朝廷封赏的贵族,像汉高祖一样希望永久地占据自己的位置,不顾社会变迁和历史潮流。而“君臣如一体”则是指当时朝廷上下都陷入了腐败和内斗,无法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最后两句“三千滩口犹未改,至圣之君亦难齐”,揭示出即使经过三千年的时间,黄河依然是那么混浊不清,就像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并未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观。同时,“至圣之君”也无法使事态有所变化,这更加强调了诗人对当时中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讽刺。 总的来说,这首诗借黄河之水来揭示唐代科举制度的丑陋和黑暗,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无能,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现实的批判和讽刺。同时,它也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应该重蹈历史的覆辙,而应该尊重学术能力、公正审查,并加强政治制度的监督和约束,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 鉴赏详情»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抒情诗,通过借黄河之水来表达对唐代科举制度的批判和讽刺。 (1)诗人佚名。 (2)“莫把”二句:用黄河的浑浊来形容官场的黑暗,即使加入澄清河水的阿胶也没有用。而“天意难明”则是直指统治者的失职和不作为。 (3)银汉:指天空中的银河,此处用以代指皇帝身边的人物。 (4)“高祖”句:指汉高祖在封赏功臣时所说的话,含有永久封赏的意思,喻指现实中的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位。 (5)“仙人”句:指贵族阶层把持朝政,如同“仙人占斗”,只要他们引荐,就可以轻松得到官职。 (6)“三千”二句:传说黄河每隔1000年就会变清,而“至圣之君”则视之为吉兆。诗人用这句话的原义,表示朝廷上乌烟瘴气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的希望。 注释详情»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罗隐的诗歌以描写山水、抒发思乡之情著称,其中《题九华山石壁》、《九华山祠堂》、《九华山招隐》等诗作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九华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