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拼音译文赏析

  • 西
    shī
  • [
    táng
    ]
    luó
    yǐn
  • jiā
    guó
    xìng
    wáng
    yǒu
    shí
    rén
    yuàn
    西
    shī
  • 西
    shī
    ruò
    jiě
    qīng
    guó
    yuè
    guó
    wáng
    lái
    yòu
    shì
    shuí

原文: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相关标签:咏史怀古哲理

译文及注释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家国的兴衰荣辱是由历史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吴国人民为何要怨恨西施呢?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即使西施真的有能力倾覆吴国,那么越国的灭亡又是由谁造成的呢?
注释:
家国兴亡自有时:指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命运是由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所决定的,与个人无关。

吴人何苦怨西施:吴国人民为西施的美貌而自卑和怨恨,这种情绪是不必要的。

西施若解倾吴国:如果西施真的有能力倾覆吴国,那么吴国的命运也只能由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所决定。

越国亡来又是谁:越国的灭亡也是由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所决定的,与个人无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佚名。在历史上,咏西施的诗篇大多将亡吴的根源归于女色,这种观点尤为显著。而罗隐在这首小诗里所持的立场却截然不同,他不赞同将亡国的责任归咎于西施这类女性的观点,进而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针对女性的论调,展现出一种新的思想光辉。 这首小诗的开头几句话就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这句话中,“时”即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作者认为亡国的原因应该是深刻的、复杂的,在一个更为大的历史背景下考虑,而不应该单纯地归罪于某个女性的身上。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接着,这首小诗引用了一种逻辑论证,即“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种论证方式展现出作者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能力,让读者看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方式。作者通过发问的方式,表达出对于传统偏见和错误观点的质疑,从而在诗中展现了一种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特色。 最后,这首小诗的语气是委婉而富有力度的,荡气回肠:即使批判,也不会锋芒毕露。这种语气彰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和风范,让读者为作者的思想境界所感染。 总之,这首小诗既是一种文学作品,同时还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想表达,展现出了作者反对嫁祸于女性的态度,以及一种独立而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所有这些因素都让这首小诗成为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传承之作。 赏析详情»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罗隐的诗歌以描写山水、抒发思乡之情著称,其中《题九华山石壁》、《九华山祠堂》、《九华山招隐》等诗作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九华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