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髒依门边。
鲁生闻此辞,紧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译文及注释: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从古至今,情假伪多种多样。谄言日盛,刚强能征。舔痔结驷,正直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屈服于俗,必招祸殃。捷慑逐物,日益富裕。浑然同惑,谁温谁凉?邪恶者显赫,正直者隐匿。
这种乱象的兴起,实为执政者的无能。女谒掩耳盗铃,亲信掌握权势。所喜欢的是钻牛角尖,找毛病挑刺。所憎恶的是洗垢求瘢痕。虽然想竭尽忠诚,但路途险恶,无从着手。九重宫阙不可进,却有一群狗吠声。安危之间,只在一念之间,肆意嗜欲,就在眼前。为什么不像涉海之人,舍弃失柁,而坐等薪火燃烧呢?荣华富贵,如同闪榆,谁能辨别其中的蚩妍?因此,法律被扭曲于权势之中,恩惠不及于平民百姓。宁愿在尧舜荒年中挨饿受寒,也不愿在今天的丰年中饱暖享受。虽然按照道理行事可能会死亡,但违背道义而生存也不算真正的生存。
有一个秦国客人,写了一首诗说:河水清澈不可等待,人的命运也不可拖延。顺风才能让草动,富贵者才会被称为贤人。虽然文化知识很丰富,但一个钱袋子更有用。伊优北堂上,抗拒污秽,依门边。
鲁生听了这首诗,紧接着写了一首歌:权势家族可以得到很多好处,咳嗽吐出的痰也可以变成珍珠;穿着粗布衣服却藏着金玉,香花变成了草。即使贤者很聪明,也会被群愚所困扰。每个人都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要空耗时间。哀哉,再次哀哉,这就是命运啊!
注释:
伊五帝: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即禹、夏桀、商汤。
春秋: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秦汉: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瘼:指社会的疾病、危机。
执政之匪贤:指执政者不贤。
女谒:指女官的拜访。
秉其威权:指掌握权力。
钻皮出其毛羽:指挑剔别人的缺点。
洗垢求其瘢痕:指追究别人的过错。
九重:指宫殿的九重门。
群吠之狺狺:指狗的叫声。
肆嗜慾:指放纵欲望。
涉海之失柁:指船只在海上遇到风浪而失去控制。
坐积薪而待然:指不采取措施,等待火灾的发生。
闪榆:指一种树木,比喻虚荣。
势族:指权贵家族。
单门:指平民家族。
尧舜之荒岁: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因为治理有方,天下太平,所以没有荒年。
空驰驱:指空跑、空忙。
哀哉复哀哉:表示悲哀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一篇极具批判性和警醒性的文学作品。在东汉末年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背景下,赵壹表达了作者本人以及广大文人的不满和无奈之情,以文学的形式对朝政被宦官集团掌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批判。
赋中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对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曝光,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到民不聊生,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中国封建末世的真实面貌。例如,“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这些语言直接指向了统治者的错误决策,表达了作者对此的强烈不满。
除了批判社会现象,赵壹也在作品中呼唤人们的良知和正义感。他认为只有“直士幽藏”的真正贤明的人才能在这种不公的时代中保持高尚的道德和文化水准,并在未来扭转时局。同时,他也通过对于“饥寒于尧舜之荒岁”、“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的讴歌,传达出对于道德和正义的坚守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一篇充满力量和警示的文学作品,它在文学渠道上表达了社会人士的不满和无奈之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赵壹生活在东汉后期,当时的政治极其黑暗,朝政被宦官集团把持,贪污、卖官鬻爵等陋习盛行,而正直的知识分子则受到打击排挤,失去了正常的仕进之路。这种社会背景下,清浊贤愚颠倒,黑白忠奸混淆不清,使得人们感到愤慨和无力。
此时有一首歌谣流传开来:“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壹这个耿直清高、凌傲不羁的人遭到了乡里豪强的排斥和打压,屡屡触及罗网,危在旦夕。幸得一位朋友的帮助,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正是在这种情境下,赵壹创作了《刺世疾邪赋》,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摹和对人性的剖析,表达了他对于时代的不满和对于邪恶势力的谴责。这首赋篇大有凌云壮志之意,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地位。它既是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也是赵壹思想和人格的一个缩影,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五帝时候的礼仪制度不同,三王时候的礼仪制度也各不相同,气数到了极限,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非和是本来就是互相排斥的,施行仁德不能拯救社会的混乱,实行赏罚难道就可以惩戒时代的清浊吗?春秋时代是祸乱破败的开始,战国时又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秦汉时期也没有什么改变,更增加了人民的怨恨和苦难,哪里还考虑百姓的死活,只要对自己有利就满足了。从那时到现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表现在各个方面,虚伪奉承的歪风日甚一日,刚强正直的品德逐渐消亡,舔痔疮的人可以乘四匹马拉的车,正派的人只能徒步而行,对豪强之家溜须拍马,稍微有点骨气、敢于反抗这恶劣风气的,立即遭到祸殃。
不择手段追逐名利者指日高升。富贵昌盛,好坏不分,冷热难辨,奸邪之人飞黄腾达,正直的人只能隐居潜藏。追究这弊病的兴起实在是因为当政者不贤明。女人和宦官掩住了皇帝的耳目,宠臣把持了国家的大权。他们所喜好的人,千方百计让其长出羽毛;他们所讨厌的人,就不择手段找缺点毛病。正直之士即便想谒诚尽忠,为国效命,也如同面临绝险的境地,找不到路径。皇宫的大门既然打不开,又加上一群恶狗汪汪乱叫,国家的危亡就在旦夕,还在放纵自己的嗜好欲望,只贪眼前之欢。
注释:
1. 五帝:指中华传统神话中的五位先民君主。
2.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王朝。
3. 非和:指相互矛盾、不和谐的状态。
4. 仁德:指仁爱和德行。
5. 赏罚:指奖励和惩罚。
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
7. 战国时: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历史时期。
8. 秦汉时期:指秦朝和汉朝时期。
9. 豪强:指地方上有一定势力、掌握一定财产的人。
10. 宦官:指宫廷中被宠幸的太监。
11. 宠臣:指得到皇帝宠信、把持朝政大权的重要官员。
12. 羽毛:指官职、爵位等身份地位的象征。
13. 正直之士:指品行端正、忠诚为国的人。
14. 绝险:指极其危险、困难的境地。
15. 恶狗:指不好的官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赵壹简介: 赵壹(本名懿,因后汉书作于晋朝,避司马懿名讳,故作“壹”)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辞赋家,约生于汉顺帝永建年间,卒于汉灵帝中平年间。他的字为元叔,出生地是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赵壹体貌魁伟,美须眉,恃才傲物,在桓、灵之世多次得罪人,险些丧命。幸得友人相助而保住性命,因此他写下了《穷鸟赋》以感谢救命之恩。同时,他还写了《刺世疾邪赋》,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怒。 赵壹的主要作品包括赋、颂、箴、诔、书、论及杂文等16篇,然而今天只有5篇仍然保存着。其中,《穷鸟赋》和《刺世疾邪赋》是赵壹最著名的两篇作品,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虽然赵壹在一生中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勇气,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东汉时期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