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译文及注释: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汉字译文:)
在五月的关山,客人想起了秦川。
高楼上的思妇,应该还没有入眠。
星旗在疏勒城映照,云层上连绵不断。
如今战争的气息如此浓烈,从军已经几年了。
注释:
关山:指边疆的山岭。
三五月:指夏季的三、五月份。
客子:指旅居他乡的人。
忆秦川:怀念故乡的秦川。
思妇:指思念丈夫的妇女。
高楼:指高层建筑。
当窗:指站在窗前。
应未眠:可能还没有入睡。
星旗:指星星点点的旗帜。
映疏勒:指照耀在疏勒河上。
云陈:指云层密布。
上祈连:指祈求神灵保佑。
战气:指战争的气息。
从军:指参加军队。
复几年:已经复员几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抒情诗,通过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之间的相思之情和哀愁。在这首诗中,诗人徐陵采用了十五圆月作为引子,表达内心深情。尽管这首诗只有简洁的八句话,仅仅四十个字,但是它将情景交融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展现出征夫思妇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诗人抓住了边关战争和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在文学艺术上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统一。此外,该诗构思设计也非常精巧。诗人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勒出了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念妻子的情景,以及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情境画面。这种情景交融方式,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两地相思的情感,同时也传达了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的伤感。
诗人徐陵在此首诗中,通过艺术构思和简洁的语言创作出了一首富有情感的古题新作。这首诗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真实和战争带来的伤害,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赏析。
赏析详情»
简析:
这篇文献是在介绍徐陵创作的一首诗歌《关山月》。这首诗歌源自于《汉乐府》中的《横吹曲》,是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编。整首诗歌描绘了出征军人思念妻子的情景,特别是在一个十五的月圆之夜,其盼望与妻子团圆的心情更加强烈。尽管如此,作者仍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战争还未结束,边境的危机也随时可能爆发。
在诗歌创作方面,徐陵运用了平淡、朴实的语言风格,突出了人物的抒情情感,诗歌情节流畅,曲折细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和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具有强烈的反战意义。总之,这首诗歌的韵味与情感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徐陵接到了出使东魏的命令。然而,侯景之乱爆发后,他被迫滞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无法南归。在这些年里,他的诗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此时,徐陵写下了一些充满真情实感的诗篇,这些作品因其情感真挚而广受赞誉。
其中,《关山月》是徐陵在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名篇,它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壮丽风光。这首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反映了唐代古诗的艺术特色,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珍贵窗口。
据吕晴飞等编著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所述,该书曾在1999年10月出版。书中收录了大量精选的唐代古诗,并对这些古诗进行了深入的鉴赏。其中,徐陵的《关山月》也被收录其中,成为了这部诗歌鉴赏辞典中的重要篇目。
由于徐陵在邺城滞留期间写下的许多诗篇都充满了真情实感,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梁代诗歌的艺术风貌,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
在关山上,十五的月亮高高挂起,照亮着前方征战之人的路途。他们思念着故乡秦川,希望能够早日归来。而在远方,想必我的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着我所在的边关,心中难免牵挂和思念,无法入眠。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祁连山上,战旗在疏勒城头飘扬。战争的紧张局势让人们心中焦虑,希望从军的人们能够早日凯旋而归,与家人团聚。
译文详情»
徐陵简介: 徐陵(507~583)字孝穆,出生于东海郯(今山东郯城),是南朝梁陈间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也是徐摛之子。他早年便以文学才华而闻名,八岁就能够写作,十二岁已通晓《庄子》、《老子》等经典。成年后,涉猎广泛历史典籍,文思敏捷。梁武帝萧衍时期,他担任东宫学士职务,常常被召入禁闼,成为当时宫体诗人之一,与庾信齐名,也被称为“徐庾”。他与北朝的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在进入陈朝后,徐陵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要职,仍旧延续他的宫体诗创作,并以轻靡绮艳的风格而著称。至德元年去世,享年77岁,追赠镇右将军、特进,谥号为“章”,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徐陵有四个儿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