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月》拼音译文赏析

  • zhōng
    qiū
    duì
    yuè
  • [
    táng
    ]
    cáo
    sōng
  • yún
    shì
    jiè
    qiū
    sān
    gòng
    kàn
    chán
    pán
    shàng
    hǎi
  • zhí
    dào
    tiān
    tóu
    tiān
    jìn
    chù
    céng
    zhào
    rén
    jiā

原文: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及注释
无云世界秋三五:没有一丝云彩的秋天,三五个人一起观赏着蟾蜍在海边的月亮。

共看蟾盘上海涯:一起观赏着蟾蜍在海边的月亮。

直到天头天尽处:一直看到天空的尽头。

不曾私照一人家:没有私自照顾任何一个家庭。
注释:
无云世界:指天空晴朗,没有一丝云彩。

秋三五:指农历九月三十五日,即中秋节。

蟾盘:指月亮。

上海涯:指海边。

天头天尽处:指天边。

私照:指私自照看月亮,不与他人分享。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曹松所作的《中秋对月》,该诗从对中秋月色的描写逐渐延伸至对宇宙、人类生活及社会价值的反思。这篇文章将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和赏析。 首先,该诗以平淡的语言描绘了中秋时节的月色共赏景象,但随着诗人笔锋的一转,诗意便展露出来。"月色皎皎半夜凉,人家帘幕垂金线",能够清晰地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月色明亮清冷,以及人们热情欢聚的场面。而接下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穷巷讨寒照,若无其事照江天"则表达了不同阶层和背景的人在中秋节都能够拥有共同的团圆和浪漫之情。这些描写营造了一个平和祥和的社会氛围,也为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打下了基础。 其次,诗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把月亮视为宇宙中的一份子,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博大的视野。"银汉隔地无消息,欲寄彩笺空自怨。 十五未得同人赏,无因更与玉人谈"则表达了作者在外旅游时,看到了跨越天地、超越人类的宇宙之美,又把自己置于其中,感慨万千。这种宽广的视角表明了诗人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呼唤了读者对宇宙的反思和思考。 最后,该诗以"月色无私"为中心,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的理性思考和关怀。"共君今夜情相似,只是前年旧梦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历史和个体经验的关注,提醒人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美好和幸福,同时也要保持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则表现了诗人对于情感之美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呼唤了人们心灵的深度交流和沟通。 总之,曹松的《中秋对月》不仅展现了中秋节的美好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融合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文的宏大视野和博爱思想,既挖掘了中秋节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也启示了人们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反思和思考。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曹松、中秋节、海上、月亮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曹松简介: 曹松是唐代晚期的一位诗人,字梦徵,出生于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具体生卒年份未有明确记录。 早年曹松为避乱而栖居于洪都西山,之后依靠建州刺史李频谋生。但随着李频去世,曹松流落江湖,无所遇合。直至光化四年(901年),曹松高龄70余岁时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的职位,不久之后去世。 综上所述,曹松是唐代晚期的一位诗人,字梦徵,出生于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具体的出生和逝世时间未有明确记载。他早年曾为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在李频去世后流落江湖,最终在光化四年(901年)中进士,并被授予校书郎职务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