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门外酒旗低迓。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危栏,红日无言西下。
译文及注释:
一带江山如画。风景在秋天显得自由自在。水面浸润着碧蓝的天空,翠绿的色彩冷冽地相互映射。在蓼岸和荻花之间,竹篱和茅舍隐约可见。天际上,客船高高挂起帆。门外,酒旗低垂迎风。多少六朝的兴衰事,都成了渔樵闲话的话题。怅望着,倚在危栏上,红日默默地西下。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充满着怀古之情、描写秋色江山的作品。作者通过对金陵山水及历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兴亡盛衰的感慨。
词的上半部分,作者通过“一带江山如画”的开头,勾勒出金陵山水的整体美。在草木摇落的秋天,作者却认为这里的风物向秋潇洒,景物反而更加明丽而有脱俗风致。然后通过“水浸碧天何处断”,描绘了长江、晴空和江水的奇绝景致,将宏大的景象用一个“浸”字形象地描绘出来。接着,他描绘了江水和天空的万里晴空所展现的澄澈之色,以及江波潋滟所闪现的凄冷之光,构成了一幅绮丽的画面。
下半部分,作者转到怀古之情。他把视线从江水移到了江洲,看到了“蓼屿荻花洲,烟波不动听钟鼓。”这里的“蓼屿”、“荻花洲”是六朝时期的江南名胜之地,作者在陈述这些景点的同时,也对六朝时期的兴亡之感做了寄托。“烟波不动听钟鼓”则表达了自己对曾经盛世的怀念之情。
整首词语言简洁,情感真挚。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历史,将词人自己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手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美与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词人对这个美好世界的珍视与思考。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张昪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在宋真宗、仁宗和英宗、神宗两朝中经历了不少波折。尤其是在北宋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张昪深感国势渐弱,为此写下了这首词《浣溪沙》,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关切。
这首词传颂至今,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张昪慨叹时局的无奈和忧虑,展现了他对于祖国兴亡的深切关注。张昪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激情和思考,使得这首词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据《过庭录》记载,这首词是张昪退居江南后所作。可以想象,张昪的退居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变迁,更折射出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环境已经趋向恶劣。北宋帝国的繁荣已经日薄西山,而国家的内忧外患却愈发严峻,这让张昪感到非常沉重。因此,他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衰亡的忧虑和困惑。
总之,张昪《浣溪沙》是一首反映北宋帝国衰败局面和文学家关怀时局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蓼草荻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昪简介: 张昪(992─1077),字杲卿,是南宋初期的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韩城(今属陕西)一个贫苦家庭。他经历了南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见证了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张昪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并且历任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等职务。他在政治生涯中表现突出,被誉为忠厚正直的官员。他也曾为宋仁宗、英宗撰写过很多诏书和奏章,被当时的皇帝所赏识,被封为太子太师。后来他以太子太师致仕。 退隐之后,张昪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此词便是他在退隐期间所作。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就已经很高,在南宋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文艺思想深邃,词作清新秀丽、意境优美。他的词作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南宋文学的一颗明珠。 张昪于熙宁十年(1077年)逝世,享年86岁,谥康节。他的去世是南宋文坛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独具特色的文学成就在后世仍然被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