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了)(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针对王实甫的作品,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朗读练习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诵读时,注意把握全折哀怨的抒情基调,读出感情起伏的变化;
2. 鼓励学生背诵开头三曲、结尾两曲,并选背其他一些曲子。不仅仅是背单支曲子,还要注意整体诵读。
二、剧情分析
1. 引导学生对【朝天子】【二煞】两曲进行简要分析,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 激发学生对整个作品的兴趣,鼓励他们对剧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曲词鉴赏
1. 教师可以根据鉴赏重点进行选择。例如,【叨叨令】一曲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耍孩儿】一曲有多处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可着重从语言特色的角度来鉴赏;
2. 【朝天子】【二煞】两曲,可着重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鉴赏;【端正好】【一煞】两曲,则可着重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3. 注意在学生不易觉察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不要搞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查,而要结合课文的语境,揣摩语义、情味,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阅读《西厢记》剧本,或欣赏戏曲《西厢记》的音像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王实甫的文学作品;
2.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以上是针对王实甫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建议详情»
戏剧冲突:
,我只盼你健安归来。”莺莺对张生的关心体现了她对他的爱情,同时也暗示着这段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难以克服的冲突。
在《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遭受到了封建家长强大的反对和压制,这是一种明显的戏剧冲突。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是真挚而深沉的,但是他们的感情却被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束缚,让两人无法如愿在一起。正是因为这种冲突的存在,才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莺莺在面对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时,表现出了倔强的反抗性格,这也是戏剧冲突的体现之一。她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爱情,对于老夫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宗旨,她毫不妥协地表示出自己的态度。这样的表现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冲突和反抗,才赋予了莺莺和整个故事更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总的来说,《西厢记》中的戏剧冲突主要体现在莺莺和张生的爱情遭到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压制,以及莺莺对这种束缚的反抗。这样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困境,同时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具有思想性,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文学作品。
戏剧冲突详情»
语言特色:
的诗歌和成语,融入到剧中,使得整体语言更加优美、华丽。
《西厢记》的语言特色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修辞手法的使用。全剧使用了34种积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比等,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形成了古代戏曲修辞手法的典范。
其次是古典诗词和民间口语的融合运用。作者王实甫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将生动的民间口语提炼融合在其中,使得作品的辞藻丰富多彩,表现出花花世界的灿烂多彩,表达出女性美好的心声和情感。这种融合并不显得生硬牵强,反而更加自然流畅。
第三是文采璀璨,却不失自然流畅。《西厢记》的语言非常华美,但与形式主义的文字藻绘有着根本的区别。全剧的语言非常自然流畅,没有滞涩、雕琢、造作的毛病,这使得剧情更加顺畅、自然。
最后是借用前人成语、诗歌等的运用。《西厢记》在语言上采用了“量体借衣”的手法,即根据不同情节和角色的特点,借用前人的诗歌、成语等表达方式,使得整部作品更加具有精髓和深度。
综合来看,《西厢记》在语言上的独特魅力来自于其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古典诗词与民间口语的融合,以及对前人成语、诗歌等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特点让《西厢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成为了中国戏曲语言特色的经典之作。
语言特色详情»
赏析:
《西厢记》是明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传世名剧。其中第四折“赴京迎考”展现了张生和莺莺的感情故事,其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折写极具特色。
在这个折子里,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被深刻地描绘出来。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让人动容,同时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这种真挚的感情也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整个折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描述了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并写出了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端正好】一曲巧妙地勾起她的离情别绪。而【滚绣球】一曲则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抒发离别的怨恨。最后的【叨叨令】以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了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第二个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则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出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和心理,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其中“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和“‘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等词汇有力地表现了莺莺对赴试的态度,同时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第三个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她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更凸显了她对婚姻自由的坚持。
整个折子精彩绝伦,展现了传统艺术最大程度的魅力和思想内涵。王实甫以深情笔法和独特的人物塑造,刻画出了一幅美丽又感人的爱情画卷。
赏析详情»
艺术风格:
《西厢记》是一部经典的元曲作品,其艺术风格可概括为“花间美人”。这种风格表现了阴柔之美,包含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的特点,以及对爱情、情感、女性等主题的深刻探索。
该剧取材于唐代传奇《玉簪记》,王实甫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创造出了一种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使得该剧在旋律、韵律、语言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美感。
《西厢记》的艺术风格突出了阴柔之美,将“花间美人”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极具清丽夭矫之美,如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整个剧本在深入探讨爱情、情感、女性等主题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
因此,王实甫以其卓越的语言艺术,创造出了一种“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通过这种风格的表现,他成功地塑造了《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使得该剧成为了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艺术风格详情»
鉴赏:
滚绣球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简洁的词语而广为流传。这首歌描写了主人公莺莺在与张生赴长亭的路上所感所想,表现了她对爱情和离别的复杂内心世界。
歌中所提到的“滚绣球”指的是玩具,用来比喻主人公们的情感纠缠和无奈离别。歌曲开头便唱到:“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住流逝的阳光,让时间走得慢一点。这样的场景描写不仅展示了作者的笔墨功力,也突显了主人公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深刻思考。
在歌曲的中间部分,作者运用了反复偏旁的手法来强调主人公的心情变化。例如,“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正是体现莺莺内心的欲望,因为她希望能够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而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这两句,作者则将主人公的心情转为悲伤,因为他们刚逃过了情人之间的相思之苦,才开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离。
歌曲的结尾也十分精彩,作者用高度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主人公的悲痛之情:“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三句话运用了极端的形容词,如“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强化了莺莺的失落感和心中的爱恋之情。
综上所述,滚绣球这首曲词通过作者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表现出了主人公莺莺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深刻。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精髓,同时也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爱情歌曲。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他就不在这里了,我该怎么办?(注释:张生是莺莺的未婚夫,此时正准备前往京城赶考。莺莺和长老先行一步到达十里长亭,等待张生和红娘的到来。莺莺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之苦的感受,形容了深秋时节的凄凉寂寞。红娘则注意到莺莺没有好好打扮,但莺莺心情沉重无法添置妆饰。最后,莺莺唱出了自己心中的惆怅和不舍。)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约1400年)是元朝杂剧作家,字德信,定兴(今定兴县)人。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时间不详。王实甫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尤其擅长写杂剧,被誉为“杂剧鼻祖”。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杂剧十四种,其中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分别描写了爱情、宫廷、民间的故事情节。此外,还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破窑记》是王实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刘月娥和吕蒙正因缘际会,经历了悲欢离合。但有些人认为该剧不是王实甫的原创作品,而是后人对王实甫的作品进行修改和补充的产物。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仍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创作探索和创新了杂剧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