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译文及注释:
自别后,远山隐隐约约,更何以忍受远水波光粼粼。
看见杨柳飞舞,如绵绵飘雪,对着桃花,醉得面颊红红。
透过内阁,传来阵阵香风,掩上重门,暮雨纷纷而至。
怕黄昏来临,又怕黄昏过去,不销魂怎么能不销魂。
新的泪痕又压过旧的泪痕,断肠人忆起了断肠人。
这个春天,香肌瘦了几分?缎带宽三寸。
注释:
自别后:自离别之后
遥山隐隐:远山隐约可见
更那堪:更加难以忍受
远水粼粼:远处的水波荡漾
见杨柳飞绵滚滚:看到杨柳飘荡,像绵羊一样滚动
对桃花醉脸醺醺:面对桃花,感觉醉醺醺的
透内阁香风阵阵:透过内阁传来阵阵香风
掩重门暮雨纷纷:关上重门,夜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害怕黄昏一去不复返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如此美景,怎么能不让人心醉神迷
新啼痕压旧啼痕:新的哭声盖过旧的哭声
断肠人忆断肠人:伤心的人想起了伤心的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这个春天,身材瘦了多少
缕带宽三寸:头上的发带宽三寸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王实甫、创作背景、女主人、思念夫君
这首描写女主人思念夫君的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情感抒发的重要代表之一。根据文献记载,此诗作者为佚名,创作时间并不详细。然而,这首诗歌却凭借其深厚的情感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较低,婚姻也往往以家族利益和政治考虑为主,女性自主选择的权利较为有限。因此,女性的爱情和婚姻欠缺自由和平等,常常被束缚在传统观念和社会规范中。而这首诗歌,则真实地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夫君的深情厚爱和对婚姻自由选择的向往,更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出了质疑,并从内心传达出“爱情至上,自由公正”的人性追求。
此外,这首诗歌还体现了古代中国诗歌的特点,尤其是小令的格式与写法。小令是唐诗时期兴起的一种流行音乐形式,多用以抒发个人情感,刻画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而这首诗歌,恰恰通过小令的格式,精致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思绪和情感体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这首描写女主人思念夫君的诗歌,无论是在人性追求、对传统礼教的质疑,还是在诗歌创作形式上都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探讨了一首名为《离别曲》的古代小令。文章首先解析了这首曲子的写法,指出它可以划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前六句,主要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春景和思念的心境,而第二层则直接描写了女主人公的相思情态,并透过她瘦弱的身体和越来越宽松的衣带传达出她的悲苦之情。整个曲子通过视角的转移,由远及近地展现出一幅凄清寂寥的景色,寥廊冷落、山水遥远,加上叠音词的运用,呼应了作品中的思念之情,刻画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无助。而作者通过对仗的手法,使每句话都能够与前后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悠扬优美的音响联结,更增加了整首曲子的美感和感染力。
总体来说,这篇鉴赏文章详细地分析了《离别曲》的运用技巧和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它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
自从离别你以后,悲伤之情使遥望远山时,这些山峰层次错落,模糊不清。此外,更难以忍受江水奔流,却难以回首。
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
看到柳絮在飘飞,形成了一片片如绵絮般的浪花。面对盛开的桃花,感叹它们的绚烂,让我陶醉其中,致使脸上生出红晕。
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闺房中传来阵阵香风,门紧闭到黄昏时分,听雨点敲击着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
我害怕黄昏的到来,然而黄昏偏偏又匆匆而至。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失魂落魄地痛苦着,难以避免失魂伤心。
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
眼泪刚刚流干,又有新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来。生离死别让我陷入无尽的思念和惋惜。
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你要知道,这个春天我因思念过度而瘦了不少,我的腰围甚至增加了三寸。
注释:
1. 远山:指远处的山峰。
2. 清粼粼:形容江面清澈透明的样子。
3. 柳絮纷飞:指柳树的花絮在风中飘舞。
4. 绵涛滚滚:形容波浪连绵不断的样子。
5. 璀璨:形容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的样子。
6. 闺房:指女子的房间。
7. 香风:指女子房间中散发出来的清香气味。
8. 黄昏:指傍晚时分。
9. 老泪纵横:形容因悲伤而哭泣。
10. 衣带宽三寸:因忧思过度而瘦弱,腰围减少。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约1400年)是元朝杂剧作家,字德信,定兴(今定兴县)人。具体的出生和死亡时间不详。王实甫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著,尤其擅长写杂剧,被誉为“杂剧鼻祖”。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杂剧十四种,其中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分别描写了爱情、宫廷、民间的故事情节。此外,还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破窑记》是王实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刘月娥和吕蒙正因缘际会,经历了悲欢离合。但有些人认为该剧不是王实甫的原创作品,而是后人对王实甫的作品进行修改和补充的产物。尽管如此,这部作品仍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创作探索和创新了杂剧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