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唝曲·那年离别日》拼音译文赏析

  • ·
    nián
    bié
  • [
    táng
    ]
    liú
    cǎi
    chūn
  • nián
    bié
    zhī
    dào
    zhù
    tóng
  • tóng
    rén
    jiàn
    jīn
    guǎng
    广
    zhōu
    shū

原文: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译文及注释
那年分别的日子,只知道住在桐庐。
桐庐的人不见了,现在收到了广州的书信。
注释:
那年离别日:指离别的那一天。

只道住桐庐:只知道他住在桐庐。

桐庐人不见:桐庐的人不见了,指作者离开桐庐后再也没有见到桐庐的人。

今得广州书:现在收到了从广州来的信。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讲述了唐代女伶刘采春的故事,并着重介绍了她所创作的《啰唝曲》。根据文中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歌曲在当时是极具人气和影响力的,不仅得到了元稹等文人的推崇,而且广受闺阁之中和行人们的喜爱。同时,《啰唝曲》也是唐代民间流行小唱中的一首佳作,其写作特色是直抒其情、语言直白,方式纯用白描,富有浓郁的民间气息。 这首《啰唝曲》的背景是一位女子在思念远方的恋人,而其情感传达则通过动人的歌词和旋律表现出来。这种直接、朴实的表达方式是其特色所在,与当时流行的文人诗篇截然不同。它的魅力正如司空图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一般,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此外,由于刘采春本人的才艺和流传情况的特殊,这首《啰唝曲》的价值和地位在唐代诗坛上也是不可忽视的。潘德舆更将其称为“天下之奇作”。因此,可以说,《啰唝曲》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鉴赏详情»


刘采春简介: 刘采春是一位唐代女诗人,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也有一种说法称她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她是著名伶工周季崇的妻子。据记载,刘采春善于参军戏和唱歌,深得唐代文学家元稹的赏识,被他称赞为:“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可见她在当时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女艺人。 据传,刘采春出生于唐德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去世时间不详。在唐代,女性世界受到极大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刘采春能够成为一位文学家和艺术家,展现了她的天赋和才华,并对后人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