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
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
经行仿佛近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
听得上方相对话,星辰莫阂五峰巅。
译文及注释:
半肩扛着风雨,半肩背着柴,
手扶竹杖,脚踏草鞋,翻越碧崖。
刚走出山岭,还没走几步,
就被乱云笼罩,全身湿透。
仿佛行走在天上,月亮从山顶升起,
听到上方有人对话,星辰在五峰巅上闪耀。
注释:
半肩:一边肩膀。
柴:柴火,指采集柴火。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
芒鞋:草鞋,用芒草编织而成。
碧崖:青色的峭壁。
岭头:山岭的顶端。
乱云:密集的云层。
经行:行走。
仿佛:好像,似乎。
诸天:佛教中指各个天界。
衔:指月亮被山峰遮住一部分。
缺圆:指月亮只有一半圆形。
相对话:指上方的人在交谈。
星辰:星星。
莫阂:不要遮挡。
五峰巅:五座山峰的顶端。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常慧先生是一位享年八十七岁的老僧,他的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云居山中度过,留下了许多关于禅修体验和日常生活的诗文。他的诗文平易近人,清新流畅,没有繁复深奥的道理,没有偏僻艰深的术语,更像是与友人闲聊,或是叙述家常琐事。这两首七言绝句,一篇写砍柴归家的感受,一篇描写散步山头的体会,笔触生动,情趣盎然。
首先,从常慧的写作风格来看,他的诗文非常质朴自然,没有拘泥于繁琐的修辞技巧,而是通过平凡的词汇和简单的句式表达内心感受,使读者可以更加轻松地读懂他的心情和思想。
其次,常慧的诗文中也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两首七言绝句,一篇描绘了他砍完柴回家的场景,一篇则展现了他散步云居山的感受,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真挚感悟和对自然的独特感受。通过字里行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怀。
最后,一句话概括,常慧的诗文简洁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贴近实际,展现了禅宗的深邃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领悟,是一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诗人之一。
鉴赏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在云居山上散步时所见所闻。以下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
①“芒鞋”是指一种草鞋,是乡下人们常穿的一种鞋子。这里的“破”意为走遍、踏过,也可以理解为踩在山崖上绿色的苔藓上。
②“经行”是指散步、漫步。 “月上句”指月亮升起来,但被山峰挡住看起来只有一半,实际上月亮本身是圆的。
③“听得句”表达的是在山头讲话,声音仿佛直达天上的感觉,形容山势高耸。这里的“阂”指隔绝、分隔,“五峰”则是云居山上最高的一座峰,又称为“五脑峰”或“五老峰”。
注释详情»
常慧简介: 常慧(1557-1643),字味白,号龟山,别名常味白禅师,江西南昌人。他于15岁时出家,并受了戒律。常慧在曹洞宗三十二世中拥有重要地位。他的法嗣是诸缘洪断禅师。 1598年,常慧前往云居山谒洪断禅师,留在他身边侍奉,最终成为他的法嗣。之后他修建了真如寺,在燕京守护祗树堂。1612年,洪断禅师退归燕京,常慧被任命为真如寺住持,曾在职20余年。期间,他努力维护道场,为此经历了许多艰辛。1637年,他再次退守祗树堂,致力于教育学生、培养弟子,也一直坚持自我修行。 常慧学识渊博,通晓儒释两门,善于辩论,擅长写诗作文。他的德行和才华都是当时僧俗师表,备受尊敬。他的出家和佛学著作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公元1643年(明末),常慧去世,享年87岁。他被后人尊称为“味白禅师”,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僧侣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