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译文及注释:
明月黄河夜,明亮的月光照耀着黄河,夜晚的景象。
寒沙似战场,黄河两岸的寒冷沙地,宛如一片战场。
奔流聒地响,黄河奔腾而过,发出巨大的声响。
平野到天荒,黄河流经的平原一直延伸到天边。
吴会书难达,吴地的书信难以到达这里。
燕台路正长,燕台的路途漫长。
男儿少为客,年轻的男子常常离家为客,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异乡。
注释:
明月:指明亮的月光。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寒沙:指黄河河床上的沙子,因为黄河水温低,所以沙子也很冷。
似战场:形容黄河河床上的沙子像是一片战场,因为黄河水流湍急,沙子被冲刷得像是在激烈的战斗中。
奔流:形容黄河水流湍急,迅猛地向前流动。
聒地响:形容黄河水流声音很大,像是在地面上震动。
平野:指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区。
天荒:指远方的天空,没有尽头。
吴会书:指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吴道子。
燕台路:指连接燕京(今北京)和台州(今台湾)的古代交通要道。
男儿:指成年男子。
客:指在外地居住的人。
不辨是他乡:形容男子在外地漂泊,已经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故乡还是在异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首诗是李流芳创作的《黄河之夜》,描绘了作者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宿于黄河舟中的情景。诗中,沙滩在月光下闪烁银光,让人想起古战场的气氛;黄河的惊涛拍岸,传来惊心动魄的声响,它沿着开阔的平野如同一条巨龙向前游动,不知所来,不知所止。作者由于宦游日久,没有固定的落脚点,无法与家乡沟通,给他带来了无从倾诉的痛苦和孤独。这种凄苦的处境使得作者心情抑郁,产生了不知今夕何夕的怅惘和愁闷。整首诗以黄河之夜作为主题,以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为中心,揭示了一种特有的“江湖”生活状态下的悲哀和思索。
简析详情»
李流芳简介: 李流芳(1575~1629)是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他出生于安徽歙县,后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 32岁时,李流芳中举成为举人,但他却放弃了仕途而专注于文艺创作。他的诗词多以写景或酬赠为主,风格清新自然。他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并称为“嘉定四先生”,在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流芳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他擅长绘制山水画,学习吴镇、黄公望等名家的绘画技艺,所画的作品具有峻爽流畅的特点,被誉为“画中九友”之一。此外,他也善于书法。 李流芳于1629年去世,享年54岁。他的诗词和绘画作品流传至今,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