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其二》拼音译文赏析

  • shǔ
    dào
    nán
    ·
    èr
  • [
    nán
    beǐ
    ]
    xiāo
    gāng
  • shān
    bǎi
    shuǐ
    sān
    huí
  • shēng
    xià
    gāo
    yuán
    duàn
    hái

原文: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
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写人

译文及注释
巫山有七百里,巴水弯曲三回。笛声在山下回响,猿猴的啼声断续不断。
注释:
巫山:古代著名山峦之一,位于今重庆市境内。
七百里:指巫山的周长。
巴水:指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流经巫山。
三回曲:指巴水在巫山地区形成的三个弯曲。
笛声:指笛子的声音。
下复高:指笛声从高处落下。
猿啼:指猿猴的叫声。
断还续:指猿猴的叫声时断时续,不断响起。


译文及注释详情»


萧纲简介: 萧纲(503―551),即南朝梁简文帝,生于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他是梁武帝的第三个儿子,字世缵。 由于他的长兄萧统早逝,萧纲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549年,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被囚禁并饿死。随后,萧纲登基成为了南朝梁的皇帝。不过,仅仅两年后,即大宝二年(551年),他也遭到了侯景的杀害。 尽管萧纲的生平经历很短暂,但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人传颂。他擅长写作散文和诗歌,尤其以《临江仙·满江红》、《木石芙蓉花下水,应须步步上青楼》等诗作为代表,被誉为南朝文坛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