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译文及注释:
春日照着九条大街。春风娇媚着锦缎。
万骑出城门,拥挤在香尘中。
不要拒绝祭拜枯骨,千年如此长久。
谁知今天的身体,不是昔日的鬼魂。
只要看看平原游荡,也能看到残败的尸骸。
注释:
春日照九衢: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城市的街道。
春风媚罗绮:春天的风儿轻柔地拂过罗绮(一种绸缎)。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成千上万的骑兵从城门出发,马蹄扬起的尘土中弥漫着香气。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不要拒绝去祭奠已逝的先人,这个传统已经延续了千年。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谁能保证今天的自己不会成为未来的鬼魂呢?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即使在平坦的土地上游荡,也会看到残骸和死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的题材是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的生活方式。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的不满。但是,诗人并不仅仅只是要表达自己的不满,他还通过一番讽刺之后,劝诫这些官家子弟,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他们自身可能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
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官家子弟的讽刺和劝诫,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怒。他认为那些享受着奢华生活的人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在心灵上更加脆弱、沉重的时候,去感受一下那些曾经离开人世的人物所经历过的苦难,以此教育自己,使得自己即便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轻易放纵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诗人在表达这种不满和愤怒的同时,并没有使用太激烈的措辞。他通过一些委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现象的批判。例如,他说:“或乘骅骝,或跨马匹”,用“或”这个词语表示其并不确定,给自己留下了后路,避免了过于激烈的批评。但是,通过这些委婉的表述,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强烈不满。这种手法设计巧妙,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总之,这首诗既是讽刺,也是劝诫,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方式的强烈不满和愤怒。而他通过委婉的手法,避免了过于激烈的批评,使这首诗更加温婉,更具有说服力。
赏析详情»
注释:
以下是对原文内容的补充和注释:
1.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又称为“寒食节”,这一天被视为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最佳时机。传统上,人们在这一天不点烟火,以示哀悼之情。
2. 九衢:指四通八达的大道。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屈原所著《天问》中的一句话:“靡蓱九衢,枲华安居?”。可以理解为指到处都通行方便的大道。
3. 媚:指讨好、取悦。在这里作为“牵动”的意思,表示让人心动、感到喜欢。
4. 罗绮:罗和绮都是指丝织物,其中罗是指纹路稀疏、质地柔软的丝绸,而绮则是指有花纹的丝绸。
5. 万骑(ji):形容许多骑马者一起出行的场景。这里用来形容人群庞大、气势磅礴的情景。
6.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踩在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形成的尘土,被称为香尘。
7. 摧辀(zhōu):摧是指折断、打断,辀则是指车辕。这里的摧辀可以理解为车辆遭到损坏或阻拦,从而不能畅通无阻前进。
注释详情»
邵谒简介: 邵谒是唐朝时期广东韶州翁源人,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他被誉为“岭南五才子”之一。然而,目前并没有详细的出生和逝世时间的记录。 从百度百科[[1](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2%B5%E8%B0%92/3942525)]得知,邵谒有一本诗集传于世,曾在翁源县衙担任小吏,但因为不从县令的指示将客人接待却被斥责,反而用刀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挂在县门上,并发誓:“学苛不成有于发”而离去。之后他到达罗江水(今江西省宜春市)隐居,时常写诗作画,在当地颇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