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端午》拼音译文赏析

  • tóng
    zhōu
    duān
  • [
    táng
    ]
    yīn
    yáo
    fān
  • chuī
    jiān
    chǐ
    cháng
    jiā
    sān
    shí
    duān
    yáng
  • ér
    tóng
    jiàn
    shuō
    shēn
    jīng
    què
    wèn
    fāng
    shì
    xiāng

原文: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及注释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鹤发:指年老的白发;垂肩:指身材高大;尺许长:大约一尺长的胡须。端阳:古时节日,即夏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儿童:指诗人的孙子;深惊讶:形容孙子对诗人的老态感到惊讶;故乡:指诗人的家乡。)
注释:
鹤发:指白发如鹤羽。

垂肩:形容身材高大。

尺许长:约为一尺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指离开家乡已经三十五个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

儿童:指诗中的主人公。

深惊讶:非常惊讶。

何方:何处,哪里。

故乡:指自己的家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殷尧藩、创作背景、佚名作者、晋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一位佚名作者的创作背景。据了解,这位作者足迹很广,他曾经走遍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不难看出,这位作者在旅途中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形成了对山水的深厚情感。 此外,这位作者长期离乡背井,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可谓溢于言表。然而,岁月的淘洗和沉淀,也让他对家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因此,这位佚名作者的作品往往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情感共鸣,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而如今,他已经回到了故乡,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更加充满着创作的热情和灵感。可以期待,这位作者未来的作品将会更加精彩动人。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佚名所作,名为《同州端午》,主要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漂泊他乡的感受,以及现在归来后的思想感情。整首诗通过对一个白发老人的刻画,展现了他对已逝时光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开篇即写老人白发垂至肩膀,一尺长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描写可以让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深入到老人内心,感受到他的孤寂和感慨。 在写景方面,诗人略带几笔地勾勒出了端午节的氛围,其实已足以表现出端午节的热闹和喜庆。诗中的小孩也是一个很好的点缀,他们看到这位白发老人,既感到高兴又惊讶。这种反映孩子天真与感性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更加有生命力和亲和力。 最后,诗人落笔于小孩的问题:“哪个方向是故乡?”这句话看似平淡,却启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都曾经历着离家背井、漂泊他乡的状态?是否也曾有过对故乡的怀念和寻找?这些问题正是这首诗想要表达和探究的。 总之,《同州端午》这首诗可以说是饱含情感,富有生命力的一首佳作。它给了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归属感。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殷尧藩、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离家三十五天、端午节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离家三十五天就是端午节了。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殷尧藩简介: 殷尧藩(780—855),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他于唐元和九年(814)中进士,在官场上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等职务。殷尧藩曾随李翱担任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来升至侍御史的职位,并取得了不少的政绩。 殷尧藩与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等人是一众诗友,同时也和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人有来往。他所到之处都会留下自己的足迹,游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特别喜爱山水,曾说过:“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 在文学方面,殷尧藩是位多产的诗人,其作品流派广泛。他与韦应物交往甚密,两人情谊深厚。殷尧藩著有《殷尧藩诗集》一卷,而关于他的事迹和成就,《新唐书·艺文志》中有相关的传记和记载。 据记载,殷尧藩去世于年龄较高的时候,具体时间不详。但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