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及注释:
少年时节情感倍多,年老时谁知感慨生;不效仿艾符追随俗,只祈愿蒲酒话升平。白发日日添在鬓边,榴花锦绣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消逝几人名留。
注释:
少年佳节倍多情:指年轻时的节日更容易感受到浓郁的情感。
老去谁知感慨生:指老年人才会真正体会到岁月的沉淀和感慨。
不效艾符趋习俗:指不随波逐流,不盲从风俗习惯。
但祈蒲酒话升平:指祈求国家安定和人民安康。
鬓丝日日添白头:指年龄增长,头发逐渐变白。
榴锦年年照眼明:指岁月流转,珠玉满堂,眼界更加开阔。
千载贤愚同瞬息:指千年的时间对于智者和愚者来说都是短暂的。
几人湮没几垂名:指有些人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有些人则名垂青史。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选取了一个特定的时间——端午节,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感叹。在描写节日氛围时,作者用了细致而不多的笔墨,提到了端午节的几个传统习俗: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等。这些细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那时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已经不能像年轻时一样参与这些活动,这种无奈与泄气跃然纸上。尽管诗的品质不是很高,也难以找到一两句醒目的佳句,但这首诗却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岁月的无奈,令人深思。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鬓发(bìn fà)- 鬓角的头发;银白(yín bái)- 呈银色;石榴花(shí liú huā)- 石榴树开的花朵;湮没无闻(yān mò wú wén)- 没有被人们所知道和记录下来,沉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名垂青史(míng chuí qīng shǐ)- 指人在历史上留下不朽的功绩和名声。
译文及注释详情»
殷尧藩简介: 殷尧藩(780—855),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他于唐元和九年(814)中进士,在官场上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等职务。殷尧藩曾随李翱担任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来升至侍御史的职位,并取得了不少的政绩。 殷尧藩与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等人是一众诗友,同时也和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人有来往。他所到之处都会留下自己的足迹,游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特别喜爱山水,曾说过:“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 在文学方面,殷尧藩是位多产的诗人,其作品流派广泛。他与韦应物交往甚密,两人情谊深厚。殷尧藩著有《殷尧藩诗集》一卷,而关于他的事迹和成就,《新唐书·艺文志》中有相关的传记和记载。 据记载,殷尧藩去世于年龄较高的时候,具体时间不详。但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