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拼音译文赏析

  • cóng
    jūn
    xíng
  • [
    táng
    ]
    chén
  • hǎi
    pàn
    fēng
    chuī
    dòng
    liè
    tóng
    luò
    zhī
    shāo
    zhé
  • héng
    wén
    shēng
    jiàn
    rén
    hóng
    zhí
    shàng
    tiān
    shān
    xuě

原文: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相关标签:边塞

译文及注释
海边的风吹着冻土裂开,枯萎的桐树叶子掉落,枝条折断。
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红旗直插天山雪峰。
注释:
海畔:海边。
风吹:风吹拂。
冻泥:冻结的泥土。
裂:裂开。
枯桐:干枯的桐树。
叶落:叶子掉落。
枝梢:树枝的末端。
折:折断。
横笛:一种横放吹奏的管乐器。
闻声:听到声音。
不见人:没有看到人。
红旗:象征革命的标志。
直上:直冲向。
天山:中国西北部的一座山脉。
雪:雪花。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由佚名所写的仄韵绝句,其内容描绘了从军将士在恶劣自然环境中行军的场景。整首诗非常壮美,通过普普通通的几个细节,展现出了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首先,诗中的一、二句极其生动地描述了军人所面对的环境: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叶子被刮光、枝条被狂风折断。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从军将士所经历的严峻环境。 接着,在这种环境下,诗人又传来了高亢嘹亮的笛声。这种明亮的景象无疑增强了人们独自面对恶劣环境时所体现出的勇气和坚守信念的决心。 同时,诗人又通过巧妙运用“不见人”这个手法,加入了一些神秘感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最后,诗人以“直上”二字来描写士兵那种精神上的勇气以及压倒一切的毅力,使读者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表达从军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上,采用了巧妙的映衬和指代手法,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动态的描述,刻画出了一幅恢宏壮丽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在押韵上运用了入声的韵脚,进一步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感。整首诗感性与理性并重,文学价值极高。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天山(tiān shān)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ái ái)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注释: 1. 天山:位于中亚和中国西部的山脉之一,也是中国的五大连山之一。 2. 寒风劲吹:形容寒冷的风势很强,吹得很猛烈。 3. 湖边冻泥纷纷裂开:由于天气寒冷,湖水结成冰,泥土在冰面上的承载力下发生了裂开的情况,形成了一种景观。 4. 梧桐树: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树种之一,叶呈手掌状,颜色清新,被誉为“君子树”。 5. 皑皑雪山:皑皑指洁白、纯净,形容雪山明亮高洁的美丽景象。 6. 笛声:一种具有清亮、高亢、嘹亮等特点的管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7. 红旗:通常指象征革命胜利和人民政权的红色旗帜。在此句中,红旗则是代表一个队伍前进的标志。 8. 峰巅:山峰的顶端,也就是山的最高处。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陈羽简介: 陈羽是唐代诗人,约生活在公元806年左右,出生和逝世的具体时间不详。他来自江东,字号不详。陈羽工于诗歌创作,与上官婉儿灵一交游,并有多次的诗歌唱答。他曾经参加贞元八年(792年)的进士科考试,在考试中获得了进士称号。同时,他也是当时的龙虎榜榜眼,与韩愈、王涯等著名人士并列。之后,陈羽历任东宫卫佐等职。 陈羽的诗歌作品属于唐代的古体诗,用词简洁清新,意境深邃。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其中以抒情、写景为主,对于自然、爱情等话题也有涉及。《全唐诗》收录了陈羽的诗歌共计一首,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