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
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
玄冥无事归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宫。
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译文及注释:
乾元发生春为宗,盛德在木斗建东。
东方岁星大明宫,南山喜气摇晴空。
望云五等舞万玉,献寿一声出千峰。
文昌随彩礼乐正,太平下直旌旗红。
师旷应律调黄钟,王良运策调时龙。
玄冥无事归朔土,青帝放身入朱宫。
九韶九变五声里,四方四友一身中。
天何言哉乐无穷,广成彭祖为三公。
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
乾元:指天地创造之初。发生春为宗: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最重要的季节。盛德:指盛行的德行。木斗:古代用来测量谷物的器具。建东:指建立东方。东方岁星:指东方的岁星,即东方的星宿。大明宫:指天上的宫殿。南山:指南方的山。喜气:指喜庆的气氛。摇晴空:指晴朗的天空中飘荡着喜庆的气息。望云五等舞万玉:指仰望天空,看到云彩像五彩缤纷的舞蹈,像万颗宝石一样闪耀。献寿:指向神明献上寿礼。一声出千峰:指一声祝福传遍千山万水。文昌:指文化之神。彩礼:指祭祀时用的礼品。乐正:指主持音乐的官员。太平:指和平安定。直旌旗红:指旗帜高悬,红色鲜艳。师旷:指古代音乐家。应律调黄钟:指按照黄钟的音律来演奏乐曲。王良:指古代的名士。运策调时龙:指根据时令来调整音乐。玄冥:指天上的神明。归朔土:指回到北方的故乡。青帝:指天上的神明。放身入朱宫:指进入天上的宫殿。九韶:指九种乐器。九变:指九种变化。五声:指五种音调。四友:指四位好友。天何言哉乐无穷:指天上的神明在享受音乐的乐趣。广成彭祖为三公:指广成子和彭祖被封为三公,是古代的贤人。野臣:指居住在野外的隐士。击壤老:指敲击土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日下鼓腹歌可封:指在日常生活中,敲击肚皮来演唱歌曲,也能被封为歌唱家。
注释:
乾元:指天地创造之初。
春为宗: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一年四季中最重要的季节。
盛德:指盛大的德行。
木斗:古代用来盛粮食的器具。
东方岁星:指东方的岁星,即东方的星宿。
大明宫:指天上的宫殿。
南山:指南方的山。
喜气:指喜庆的气氛。
摇晴空:指晴朗的天空中飘荡着喜庆的气息。
望云五等舞万玉:指观看云彩舞动的美景,如同看到了万颗宝石般的美丽。
献寿:指祝寿。
彩礼:指礼仪中的彩色装饰。
乐正:指乐队的领导者。
太平下直旌旗红:指太平时期下,旗帜飘扬,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吉祥和繁荣。
师旷:古代著名的音乐家。
应律调黄钟:指按照黄钟的音律来演奏乐曲。
王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运策调时龙:指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调整政策,如同掌控时代的龙一般。
玄冥:指天上的神明。
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神。
野臣:指居住在野外的隐士。
击壤:指敲击土地,表达对大地的敬意。
日下鼓腹歌可封:指在阳光下敲击肚皮,唱出美妙的歌曲,可以被封为歌唱家。
译文及注释详情»
题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皇帝与百官上朝的仪式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在唐代,百官要在早晨第一时间去朝见皇帝,而大明宫的钟声是唐代百官上朝的标志,也是他们每日的第一件重要事情。百官们根据钟声赶到蓬莱宫,但鼓声也是一个报时的工具,用于警戒和报时,早上五点左右便会敲响。
在古代,皇帝是天下之主,是万民的父母,他们讲究“勤政”,即每天都要起早贪黑为百姓办事。上朝是每天重要的仪式,皇帝要接受百官的奏请,并进行管理和治理国家的决策。百官们上朝,则可向皇帝陈述自己的工作和成果,还可以获得皇帝的嘉奖和提拔,参加朝会是晋升官职的必经之路。
在唐代,朝会的仪式和规矩已经比较完善,钟声和鼓声也成为了百官上朝的标志。在李贺的《官街鼓》中,描述了五更二点时鼓声的情景,说明鼓声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报时的工具,同时也用于警戒以防止盗贼的出现。
总之,百官上朝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仪式。皇帝和百官们要每天起早贪黑,勤政事民。钟声和鼓声成为了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唐代百官们上朝的标志。这些传统和规矩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魅力。
题解详情»
注释:
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乐曲“九韶”的故事,通过注释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文化背景进行了解释,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1. 乾元:乾为天,元为始,指的是天道的起源。
2. 朔土:指北方地区。
3. 朱宫:指朱红色的宫殿。
4. 九韶:指古代的音乐名,是周朝雅乐之一,简称《韶》。
5. 九变:意思是多次演奏,即不断重复演奏九韶。
6.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五种声调不断演奏虞舜时的九韶名曲,四方德才兼备的人都会聚集在你周围。其中“虞舜”是指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圣明君主。
7. 四友:周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四位有德才的人为自己的四友,他们共同协助周文王建立了周朝的基业。
通过这些注释,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专业术语,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章。
注释详情»
鲍防简介: 鲍防(722-790)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字子慎,出生地为襄阳(治今湖北襄樊)。天宝十二年(753年)他通过进士考试,授太子正字。初任浙东节度使薛兼训的从事,后任尚书郎。大历五年(770年),升任职方员外郎。此后,他先后担任过河东节度使、京畿观察使、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礼部侍郎、以及京兆尹等要职,最终因任工部尚书而退休。 在浙东时,鲍防被誉为越州诗坛的盟主,与严维等人联唱,编成《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二卷,被称为“鲍谢”。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其中包括《宣州九日谒庐山韵》、《初至岳阳楼》、《游南康图》、《折杨花于右墟》等等,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超凡的诗歌才华。 鲍防逝世时间为唐德宗元和十年(790年),享年69岁。他是唐代诗歌史上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代表作品被收入到历代诗集之中,并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