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桃源送人》拼音译文赏析

  • líng
    táo
    yuán
    sòng
    rén
  • [
    táng
    ]
    bāo
    róng
  • líng
    chuān
    jìng
    yōu
    xiá
    zhōng
    yǒu
    quǎn
    qín
    rén
    jiā
  • xiān
    shí
    jiàn
    zhě
    weí
    shuí
    yuán
    shuǐ
    jīn
    liú
    táo
    huā

原文: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


相关标签:送别

译文及注释
武陵山脉的小路通向幽静的遐境,其中有一户秦人的家,家里有鸡犬相伴。不知道先前曾有谁来过这里,如今源头的水依然流淌,桃花依旧盛开。
注释:
武陵:地名,指今天的湖南省武陵山区。

川径:山间小路。

幽遐:幽静的地方。

鸡犬:家禽家畜,表示有人居住。

秦人:指来自秦国的人。

先时见者为谁耶:问曾经在这里居住的人是谁。

源水:指山中的泉水。

桃复花:桃花再次开放,表示春天来临。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武陵桃源送人》将武陵源与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整首诗都是从《桃花源记》中化出来的。这一背景展示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的一个流派,即“桃源派”。这个派别的产生与当时唐朝社会的道教盛行和人们对于生命短暂的忧郁有关。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笃信道教的诗人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描写近乎幻觉式的想象。 据刘中文先生考证,在现存的唐人诗词中,以“桃花源”为题的作品达21题24首之多。这表明“桃源”这一主题在唐代诗歌中非常流行,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因此,武陵之于桃源,不仅在唐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而且对于初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一些“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不仅具有更浪漫的想象空间和绚丽色彩,而且还产生了神奇诡异的仙化意象。 总的来说,背景显示了唐代山水田园诗中“桃源派”的产生和流行以及其对于当时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个流派反映了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求,同时也蕴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表达了对于桃源之美的向往并彰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
包融、汉字译文、佚名、幽静 进入幽静的武陵源后,村落中鸡犬处处,是那秦时人家。最先见到这幅美景的是谁呢?如今武陵源的水流动依旧,桃花也重开了。 译文详情»


包融简介: 包融是唐朝开元初年间的一位诗人,生卒年份不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一起被称为“吴中四士”。 包融曾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后又迁任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等职。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名为何和佶,被称为“二包”,并且各自有一部文集。 目前能够找到的包融诗作共有八首,留传至今。他的诗风清新明丽,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以美好的意境感受。